最近,北京消费者陆先生向媒体抱怨,在某电商平台购买治疗扁平疣的药物时,却发现自己买到了一款名为“咪奎莫特乳膏”的产品,而非他所期望的“咪喹莫特”。这一字之差让他感到困惑,因为两者的主要成分完全不同。他指出,网购的“咪奎莫特”乳膏在外包装上打上了“TM”商标标识,似乎企图模糊消费者的视线。据了解,“咪喹莫特”乳膏是一种外用药品,而“咪奎莫特”乳膏则主要成分为鸦胆子、金银花等,并不含咪喹莫特成分。
陆先生提到,这种产品在外包装上极力模仿药品的外观,对于对药品不太了解的患者来说很容易被误导。专家指出,“咪喹莫特”是药品的通用名称,不应该被用作商标,因此将药品通用名打上商标标识是不符合规定的。此外,这款“咪奎莫特”乳膏属于消字号产品,不具备治疗功能,但却在产品说明中标注对皮肤疣体有抑制作用,导致一些消费者将其当作药品使用。
类似在名称上模仿正规药品的情况在市场上并不罕见。专家表示,这些产品不仅有潜在危害消费者健康的风险,还会扰乱药品管理秩序。根据药品管理法规定,未经批准或注册的产品不得标明具有治疗作用,否则将被视为假药处理。因此,市场监管部门和药监部门需要加大对这类冒充药品的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专家建议,消费者在购买药品时应注意是否有批准文号,如发现可疑情况可向市场监管部门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