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最新发布的《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研究报告(2024年)》揭示,2023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53.9万亿元,较上年增长3.7万亿元,占GDP比重高达42.8%。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构建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的制度。当前,如何充分发挥数字经济的关键作用,为新质生产力注入动力,具有重要意义。
在过去的时间里,为了加速数字经济的发展,我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关键政策。《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提出了实现网络强国“三步走”的战略目标。而《“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则具体规划了发展目标和任务,呼吁“协同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不断增强我国数字经济的实力和规模。这些顶层设计和具体措施为数字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开辟了广阔空间。5G、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尖端技术的广泛应用催生了多种新模式和新业态,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数字经济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已达到22.5%。
不过,我国数字经济的发展依然存在一些短板。数据要素市场尚未完善,数据确权、交易、流通等机制尚未健全,这限制了数据价值的完全释放。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仍然存在区域不平衡问题,一些偏远地区缺乏网络覆盖和算力资源。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不足,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进程缓慢,影响了数字经济整体效能。数字安全治理体系亟需加强,网络安全、数据隐私等问题日益凸显,对数字经济的健康发展构成挑战。未来,需要从多个层面全力以赴,谋求长足发展。
在产业层面,应加强跨部门协同联动,完善数字经济治理体系。加速数字技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国家算力枢纽节点和国家数据中心集群建设,加快全国一体化算力体系的形成,促进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激发数据价值,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深化数字技术与制造业、服务业的深度融合,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扩大服务领域。专注于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打造数字经济的新高地。此外,应加强数字文化内容创作和生产,丰富数字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推动传统文化产业数字化转型,提升文化产业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针对企业发展需求,可以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如税收减免、财政补贴等,鼓励企业加大数字化转型投入。完善数字经济相关标准体系,包括数据安全、隐私保护、技术规范等,为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一致标准和指引。建立健全的数据安全管理体系,加强对企业数据收集、存储、处理、传输等环节的监管,确保数据安全可控。增加对数字经济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投入,支持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研发活动,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提高公众的数字素养和技能水平,激发数字消费需求。明确消费者个人数据权益的各环节,确保消费者能够自主控制个人数据。加强对数字经济市场的监管执法,严厉打击侵犯消费者权益的行为,如虚假宣传、欺诈销售、非法收集和使用个人信息等。加强对算法应用的监管,防止算法在消费决策中的不合理使用和歧视性影响,确保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益。建立数字经济消费纠纷快速响应和处理机制,提高消费者维权效率和便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