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我国寿险市场在经历了十几年的高速增长之后,掉头直下。毫无疑问,这给监管机构和寿险公司都带来了巨大压力。寿险市场的这种变化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从长远看,我国寿险业具备了快速发展的环境,如果我们能通过调整,真正实现规模扩张向经济效益转变,那么现在的“阵痛”或许预示着一个发展“拐点”的出现,对未来寿险业进入集约、稳健、良性的发展轨道终将产生积极影响。
今天在保险版刊出的两篇文章,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我国寿险业如何才能获得持续的增长。我们也希望这种探讨能为我国寿险业稳健的发展带来有益的启示。
在我们看业内人士对寿险市场低增长的分析时,很多都谈到我国消费者保险消费理念趋于理性和成熟。近10年来,我国老百姓的保险意识确实已有很大的提升,这本来有益于保险业的发展,但由于保险公司并没有积极主动研究消费者保险需求的变化,盲目发展分红险,过早地引进投连险,在回报持续走低后,反而影响了消费者购买保险的积极性及对保险业的信心,使其成为寿险业走低的原因之一。
这看起来有些匪夷所思。在我们周围有很多这样的人,作为消费者,在保险意识提升后,他有保险需求,并有购买能力。但在他或是周围的人经过几次保险消费后,就变得理性和成熟,不仅要比较品牌、产品,还要打听打听保险理赔服务怎么样。就像很多人买车险一样,越来越有经验。但此时问题是:他认为保险公司没有合适的产品和服务,同时,对本土与外资及合资保险公司都缺乏信任,于是就等等再说,潜在的需求没有化为现实的购买力。因此,应该说,保险公司对市场需求研究不够,创新能力不足,没有及时地提供市场需要的产品。同时,在保险消费理性化后,没有掌握和利用与消费者沟通的新技巧,去做有效的市场传播,才导致其发展后劲的不足。消费者对保险行业的信任和对保险品牌的认可,是保险行业发展的重要社会基础。因此,在保险消费者趋于理性后,保险企业必须认真踏实地去研究市场需求,并不断地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使产品更贴近消费者;并注重对传播手段持续地改进,通过服务不断地提升品牌和商誉,如此,公司在做大做强后才能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