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诺奖得主穆罕默德•尤努斯所言,贷款也是一种权利。Fintech的崛起及其在消费金融领域的应用丰富了中国多层次的金融市场结构,让更多的人能够以不同利率获得贷款。各类消费金融平台以小额度、手续简便等特点吸引了众多工薪族、小微企业主、个体工商户以及具有提前消费属性的新生代消费者,对国内的金融市场形成补充,对实体经济起到了促进作用。
基于广大的消费群体,To C的互联网应用产品在中国市场具备很强的爆发性。中国的各类互联网应用产品一骑绝尘走在世界前列,外卖、互联网约车、共享单车等莫不如是。消费金融市场目前也处在爆发阶段,中国居民短期消费贷款余额增速近几年一直保持20%以上。
相比欧美成熟市场,中国消费金融尚有很大增长空间。据统计,2015年中国消费信贷规模为19万亿元,国内居民消费信贷占全国信贷20%左右,其中有将近75%是住房贷款,除去房屋贷款,居民消费信贷占比仅为5%,远低于国外成熟市场30%的比例。在人均水平上,中国人均消费信贷余额仅为516美元(截至2016年10月底),约为美国的5%,不到日本的三分之一,不仅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也不如波兰等发展中国家。
消费金融发展的滞后和不完善的征信体系不无关系。央行的信用信息采集和服务对象多为金融机构,个人消费信用覆盖率低,传统金融机构更倾向于为机构及高净值客户提供借贷服务。根据BCG发布的《中国个人征信行业报告(2015)》,央行征信中心有效覆盖了8.6亿人信息,但仅有3.5亿人拥有信贷记录,个人征信记录覆盖率仅为35%,远低于美国92%的渗透率。
而各类消费金融机构通过大数据手段,依靠用户基础属性、购买行为与偏好、资金流、物流等用户画像构建用户信用生态和风控体系,对征信体系的缺乏进行了补充。征信及风控体系的建立有益于降低坏账风险,更使得差异化定价成为可能。目前,中国在单一平台实现浮动利率的情况尚不多见,但多层次金融体系的构建,使得消费者可以选择到不同利率平台进行信贷,是以丰富市场结构的方式实现了个人信贷的风险资产定价。
当然,坏账和监管政策风险也是不得不考虑的问题,统计显示,消费金融公司典型资金成本在4%-7%之间,典型收益在14%-18%;因此利差在7%-14%之间,典型利差在10%以上。根据敏感性测算,当利差在10%,坏账率达到7%以上时将会面临损失。但从另一方面讲,在政策监管趋紧的背景下,按照合规的利率水平,也存在着巨大的市场空间。 银行消费金融公司电商平台垂直领域消费金融公司成本端(年利率)1.5%4%-7%3.8%-5%7%-10%收益端(年利率)5%-9%14%-18%14.6%-18%14%-17.5%利差3.5%-7.5%7%-14%9.6%-14.2%4%-10.5%不良贷款率1.75%2.85%1%-3%1%-7%ROA-2.8%-5%--ROE-20%-40%--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安信证券研究中心
大数据及人工智能正在各个方面对社会造成影响。而中国银行业的低效率恰恰为Fintech及消费金融的发展孕育了广阔的空间,其中隐含的投资机会也值得我们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