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万能险的风格突变与政策监管关联密切。2016年以来,保监会在万能险监管政策方面愈加严格
□ 监管政策的核心是将万能险长期化,对中短存续期产品实施更加严格的总量控制
2016年的保险市场可谓风起云涌,既有保险行业保费收入突破3万亿元,也有险资举牌的一时风光,还有监管持续趋严。其中,曾是市场“宠儿”的万能险,也正经历着深刻变化。
保监会最新数据显示,2016年1月至11月份,76家寿险公司的保户投资款新增交费(主要为万能险)收入为1.12万亿元,其中近九成来自于前20名的公司,总计达1万亿元。虽然这20家公司万能险保费收入遥遥领先,但自2016年3月份保监会限制短期高息产品以来,万能险收入出现了显著的变化。一些中小寿险公司的万能险保费收入在4月至11月份迅速减少,甚至有几家出现断崖式下跌。
不仅如此,多数万能险产品的结算利率也在持续下滑。机构数据显示,2016年11月份,万能险平均结算利率跌破5%。记者走访市场发现,目前银保渠道已没有一年期的保险产品在售,在售的中短期保险产品,也以2年至3年期产品居多。另外,万能险迎来拐点 业内预计今年保费规模与增速将下滑【新农合和职工医保的区别】,已悄然下调了2017年一季度预售网销万能险收益。
万能险的风格突变与政策监管关联密切。2016年以来,保监会在万能险监管政策方面愈加严格。2016年1月份,保监会约谈7家险企,商讨规范高现价产品的业务结构;3月份,保监会下发中短存续期万能险新规;5月到8月份组织专项检查;再到12月28日对2家公司出具监管函,累计有9家寿险公司被停止互联网销售万能险相关业务。
“这些新规对公司的影响还是非常大的。”据某险企相关人士介绍,该公司今年1月4日已全面停售银行渠道万能险,并且相当部分主攻银保渠道的险企也大幅收缩万能险产品,还将陆续叫停固收类产品。另有大型险企相关人士也表示,总部已有明确指令,要在2017年4月1日前停掉返还型产品出售,“4月1日以后产品大换血,利率重新厘定,回归保险本质,健康险返本时代将结束”。
新年伊始,银行理财一般会推荐续期更长的保险产品。“按照《中国保监会关于进一步加强人身保险监管有关事项的通知》,险企必须在一季度末结束时,将中短存续期产品的规模保费收入控制在总规模保费的50%以内。险企不得不迅速转变发展策略,转而以期交、趸交配合销售,甚至暂停中短存续期,全面发展期交产品。”壹保通CEO李卓澄向《经济日报》记者表示。例如,安邦人寿已于上周在全国范围内暂停了中短存续期产品的销售,富德生命人寿、君康人寿等则采取限制性措施,只在限定时间内销售中短存续期产品。
多家研究机构也预计,2017年万能险将迎来转折点,保费与增速将出现下滑。平安证券非银团队分析认为,一些险企根据监管政策主动调整万能险利率,将会对2017年保费收入增幅产生负面影响。监管政策的核心是将万能险长期化,对中短存续期产品实施更加严格的总量控制。从2016年5月份起,万能险每月新增保费量明显下滑,预计2017年万能险的总体规模可能会略有收缩。
“总体而言,预计未来,在直接政策指导及相关市场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万能险规模及结算利率都将逐渐下降。”中债资信在近期发布的研报中预测称。海通证券分析报告也指出,中小险企保费主要来源是万能险等中短存续期业务,保监会持续强化万能险监管,显著降低了中小保险公司高负债成本的新增保费,对于疯狂举牌的保险机构而言,这无疑切断了其“弹药供给”。
业内人士认为,作为以风险保障为主业的保险机构,如何做到“保险姓保”、回归保障、减少万能险等理财业务比重,需要机构在业务端进一步考虑。(经济日报记者 姚 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