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梁罗荣
走进海峡会展中心,好听的台腔、悦耳的闽语和普通话交织在一起。“物联网”、“大数据产业园”等成为本届海交会热词,参展客商和市民在各个展区穿梭,无一不被福州的创新氛围吸引,为现场的新生事物逐一点赞。
海交会这么吸睛的秘诀在哪?
综观第十九届海交会,从福建省省委书记尤权在各个展馆的巡展、福州市市委书记倪岳峰在招商推介会上的主旨讲话,境内外2006家企业的参会洽谈来看,海交会不仅为海峡两岸贸易往来提供了交易机会,更是站在海内外角度为谋求共同合作、走向共赢发展创造了一个开放包容的平台。
翻开“第十九届海峡两岸经贸交易会”的成果清单,145个重点项目成功签约,总投资额达2705.25亿元,全球59个国家和地区的2006家境内外企业参会,几乎覆盖了“一带一路”沿线所有国家及地区。这既是海内外投资者看好福州的战略抉择,也是福州开放包容发展的全新起点,同时也为促进“一带一路”建设、推动海峡两岸贸易更扎实的合作提供了有力支撑。
共商发展商机。目前,信息技术飞跃发展,距离已经不再构成障碍,海内外各国、企业、人民之间合作空间也越来越大。随着福州与国际经济贸易之间的交流不断增强,前来参加海交会的外国客商积极性也不断提高,本届海交会就有客商通过外国驻华大使馆主动联系组委会,申请参展。此外,海交会上的采购商洽谈会也有吸引了国内外200余家采购商,福州各区县也在现场达成一系列合作。比如,宜家家居公司与晋安区签约、中意人寿福建分公司与鼓楼区签约等,都是为了探寻新的发展商机。
共建合作平台。海交会为海内外的发展铺开了一条共同合作的道路。回顾海交会的历史,截至今年已举办19届,多年的坚持见证了海内外合作的发展轨迹。从1994年的“福州国际招商月”走到今天,一幕幕变化正反映出时代的变迁和海交会一直在路上探索的开放包容。1999年举办的“海峡科技文化博览会”、2000年推出首次网络招商、2001年由“海峡两岸科技成果交易会”更名为“中国海峡科技成果交易会”,2003年再更名为“中国(福州)海峡科技成果交易暨经贸洽谈会”,2004年则多了一个新名字“中国福建商品交易会”,2005年,因共商共建共享而共赢,一直沿用至今。伴随海交会名称变化的还有历届被大家推广的海交会上的“海峡牌”,比如:新型“携带式电池”、台湾水果首次“零关税”直航以及本届海交会上的台湾“智造”产品等。
共享政策红利。福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发祥地,福州“五区叠加”的政策红利,海内外企业纷至沓来,福州用行动给海内外投资者带去了重要信心。比如,福州市推动新一轮经济创新发展十项政策中明确表示,鼓励金融机构在福州市设立总部,在福州市新注册成立的保险、证券等各类法人金融机构总部,按照注册资本给予相应金额奖励,在福州市新成立地区总部(非法人)的境内外保险机构,给予一次性奖励50万元。为此,保险也有了更多的发展机遇,2016年开业的海峡金桥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应运而生。
互惠互助,互利互帮,走向共赢。此次海交会上签约的重点项目,一方面为各方提供了商机,另一方面也将进一步助力推进新福州建设、更好地服务“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正是这种互助的思维方式,让海交会的参与人群更大、覆盖面更广,同时也为海内外打开了更大的共商局面。
不论企业大小,实力强弱,只要敞开心怀,真诚以待,都能找到共同合作的机会,走向共赢的目标,谁都可以在这个开放的平台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虽然海交会为各方提供了发展的机遇,提供了合作的平台,提供了共享的资源,但正所谓“百舸争流,奋楫者先”,企业自身的成长,要想长久可持续,也同时需要各方奋勇前进,敢于创新,才可能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