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月24日讯,23日,在第十一届中国期货分析师暨场外衍生品论坛场外衍生品分论坛上,大商所总经理助理刘志强表示,大商所将通过深入探索、推进仓单串换试点及铁矿石仓单服务制度,扩大场外期权及“保险+期货”试点,研究探索集中清算模式、仓单中心体系及场外综合服务平台等七方面工作,积极培育和发展场外衍生品市场,打通期货市场服务实体企业“最后一公里”,提供更专业、更全面、更优质的服务。
一直以来,大商所坚持服务实体经济的根本宗旨,不断创新服务方式和途径,努力探寻更为有效的方式方法,在以下五个方面对场外衍生品市场建设进行卓有成效的探索与实践。一是探索推出仓单串换业务,解决交割地点不确定问题,便利企业就近接货,降低交割成本。目前,大商所已经在豆粕、豆油和棕榈油等三个品种上推出了仓单串换业务,串换总量15860吨。
仓单串换业务以其覆盖面广、方式灵活等特点,实现了仓库与厂库间、不同地区间、不同品质间仓单的串换,通过交割主体的“聚”解决了地理空间“散”的问题。二是研究推进铁矿石仓单服务制度,解决期货近月合约不活跃、主力合约不连续等问题,进而消除投资者参与近月合约在交割环节的顾虑。该业务将在5月2日正式实施,目前已有20余家会员、10余家厂库积极参与。三是深入开展现货报价体系建设与指数编制。2015年以来,大商所联合10多家大型油脂油料企业,大商所:扩大场外期权及“保险+期货”试点【山西省外异地医保报销】,逐步形成以大商所期货价格为中心,区域价差为辅助的多层次价格体系。
通过与国家气象公共服务中心、农业部信息中心等专业机构的合作,研发了温度指数和瘦肉型白条猪肉价格指数。日前,大商所发布了自主研发的6只商品期货系列指数,为投资者观察相关商品市场的行情变化和市场机构开发商品期货基金提供依据。四是努力探索场外市场服务实体经济新模式,大力推进场外期权、“保险+期货”试点。三年来,共计开展场外期权试点30个,涉及农业品品种6个,工业品品种5个;开展“保险+期货”试点14个,投保大豆3.45万吨,玉米16.66万吨。而豆粕期权的成功上市,结束了我国商品衍生品市场只有单一期货工具的历史,进一步为场外期权等业务发展提供有效路径。
五是全面建设场外衍生品市场服务平台。大商所搭建了由仓单登记中心、交易平台、清算平台、指数平台、信息发布平台组成的场外市场综合服务平台,推动将仓单串换、现货报价、现货服务商、场外期权、农产品价格保险等业务与平台对接,通过平台为市场提供全方位的场外服务。
今后,大商所将围绕以下七方面积极开展、持续推动场外衍生品市场建设这项重点工作。一是深化豆粕、豆油和棕榈油仓单串换试点,探索棕榈油品种集团间串换业务,研究推动由玉米集团交割仓库提供仓单串换服务。二是推进铁矿石仓单服务制度及相关配套制度实施,适度完善支持措施,并研究逐步扩展到其他相关品种。
三是深入推进现货价格信息采集与指数编制和发布,建立玉米等农产品品种的全国现货报价体系,借助现货报价系统,研究动态升贴水制度,同时进一步研究发布商品期现货价格指数。四是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扩大场外期权和“保险+期货”试点,建立场外期权价格发布及机构间交易平台,逐步推出中央对手方清算服务,构建多元化交易商队伍,形成类型丰富、优势互补的场外交易生态系统,同时建立基差报价与交易平台,引入大型机构与贸易商参与交易,在现货贸易中推广基差点价模式。五是研究场外互换产品的设计、交易和集中清算业务模式以及相关规则,并推动试点的实施。六是探索建立包括标准仓单注册、转让、交割及非标准仓单登记、流通在内的仓单中心体系。七是进一步完善场外市场综合服务平台,整合场外衍生品市场业务,推动在平台上的有效实施。
加强场外衍生品市场建设是打通期货市场服务实体企业“最后一公里”的重要保证,对于完善衍生品市场结构、深化期货市场服务实体经济和国家战略的功能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有利于解决企业的个性化需求和标准市场之间存在差距、风险管理需求旺盛与操作人才匮乏矛盾突出等问题。
市场人士表示,近年来,场外衍生品市场方兴未艾,因其可以灵活设计不同的产品,满足投资者个性化的风险管理、投资等需求,受到市场青睐。国外场外衍生品市场发展迅速且各具特色,业务主要涉及利率、外汇、信用违约互换、权益类产品和商品五大类,主要的场外衍生工具包括远期、互换和期权,市场参与者主要包括交易商、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三类。根据国际清算银行的统计,2016年上半年全球场外衍生品合约的规模为544万亿美元,是同期场内市场的8倍。与之相比,我国场外衍生品市场,尤其是场外商品衍生品市场发展刚刚起步,前景广阔。
关注手机新一站保险,更多热门保险资讯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