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市场低位时大胆创业,2015年三轮大跌中逆势盈利,2016年成为网下打新最多的私募基金,2017年全仓持有大蓝筹。上述种种显示,自成立以来,少数派投资对市场不同阶段投资机会的把握可谓精准。
少数派投资一年前开始买入并持有大蓝筹,当时大蓝筹还乏人问津。一年来,大蓝筹迭创新高,吸引各路资金追逐。在积累了一定的涨幅后,市场上对大蓝筹的分歧也在加大,是“抱团取暖”,还是长期趋势?是临近高点,还是行情初期?对此,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了少数派投资的创始人周良。
催生大蓝筹行情
中国证券报:一年前大蓝筹并未走强,股票市场还处于两次熔断后的低迷中,为何那时就开始买入大蓝筹?
周良:我们研究了2016年和以后几年股票供应与资金需求之间的关系,发现虽然供求关系很严峻,但结构性的差异极其明显。股票增量都在中小盘,而增量资金需求却在大蓝筹。这种大多数人忽视的结构性差异,就是投资机会所在。中小创不再稀缺,而大蓝筹变得稀缺了。
2016年新股发行、老股增发、大小非减持形成的股票供应增量有近3万亿元,但几乎全部集中在中小盘的股票上面。我们做过统计,2016年IPO公司的平均市值是127亿元,增发公司的平均市值是181亿元,重要股东减持公司的平均市值是249亿元,都是一两百亿元市值的中小盘股票。而增量资金以低风险偏好的机构资金居多,集中在保险、社保、外资等低风险偏好的资金上。我们同样统计了2016年获得重要股东增持的公司,发现平均市值达到1060亿元。股票增量都是一两百亿元的中小盘,而增量资金在买的是上千亿市值的大蓝筹。
这种新增股票供应与新增资金需求之间明显的结构差异,就是投资机会所在,就是市场出现一九分化的根本原因。
我们认为今后几年市场整体会保持弱势震荡的走势,可能与2010年至2013年的市场走势相似。我们不指望市场会大幅上涨。面对这种行情,要精心寻找局部的盈利机会。在2010年至2013年的弱势震荡行情中,我们找到的是成长股的局部机会,获得了绝对收益。因为在2010年可以找到估值便宜的成长股。当时有些公司年盈利增长可以达到50%,而市盈率只有30多倍。但经过市场几年来对于成长股的反复挖掘,这种股票很难再找到了,成长股的估值目前不再便宜。
在市场整体风险偏好降低,成长股估值高企,而大蓝筹估值便宜的背景下,未来几年局部的盈利机会要到大蓝筹中去寻找。由于2010年以来市场整体对于成长股和中小盘股票的偏好,大蓝筹被边缘化了6、7年。但市场风格是会发生变化的。去年以来市场风格向大蓝筹切换的迹象已经越来越明显了。方向选择会决定未来几年盈利的大头,而大蓝筹会变得越来越稀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