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媒体报道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正在考虑推迟职工的法定退休年龄,有可能女职工从2010年开始、男职工从2015年开始,采取“小步渐进”每3年延迟1岁的方式,逐步将法定退休年龄提高到65岁,以减轻“老龄化社会”对社保养老的压力。
同样,近期在上海也有人提出应该实行柔性退休的思路。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平均寿命的延长,退休问题日益引起关注。据统计,上海市民的平均寿命在过去30年延长了17岁,目前男性平均寿命约79岁,而女性则高达83岁。如果按照劳动部的退休思路,真的决定逐步延长退休年龄到65岁,那么每个人工作的时间长了,开始领取养老金的时间也要晚5年,养老金的压力小了,无论对国家还是对于个人来说都是利好,尤其是女性,政策改变后获益将更多。
而不论退休年龄是否推迟、怎样推迟,我们必须要清楚地知道未来自己将面临更大的个人养老经济负担,需要我们尽早做好养老准备。对多数老人而言,退休后由于收入锐减、医疗费用渐增、休闲需求日长、对子女的扶助负担增加等原因,加之寿命不断延长,养老问题十分严峻。
可是到底储备多少养老基金才够用?一方面是个人消费水平不断上涨,一方面是通货膨胀持续吞噬着我们手中货币的购买力,20年或30年后,难道真的要天文数字的养老基金才可以吗?我们如何来设定养老规划的目标并采取相应的措施?面对严峻的养老问题,我们只有提前做好养老规划,科学地储备好自己的养老基金,多种途径和方式筹措养老金。
退休后的生活水准取决于养老收入替代率。其中,“养老收入基本替代率”是职工退休时的全部养老收入与退休前当地社会平均工资水平之间的比率,这是个人与社会的横向比较;而“养老收入实际替代率”是职工退休时的全部养老收入与退休前其本人实际工资水平之间的比率,这是个人退休前后的纵向比较,是实际的感受。根据国际惯例, 替代率若保持在70-85%之间,就能保证生活水平不下降。
而现实情况是,在中国现行社保养老体制下,养老金替代率仍不高,远低于80%的比率。同时,不同收入水平的人其社保能提供的“基本替代率”和“实际替代率”也是不同的。据测算,月工资越低,退休时社保养老金实际替代率越高,但基本替代率略低;月工资越高,退休时社保养老金实际替代率越低,也就是说工资越高的人退休后靠社保养老维持的实际生活水平下降越厉害,越需要做退休规划。
因此,对多数退休老人而言,基本的养老应该是由最确定的方式来满足。“养老收入基本替代率”应该由社保养老和年金养老保险来实现,退休后每月基本养老收入的缺口(即社保月领养老金和80%养老收入基本替代率之间的差距)应该由商业年金保险来弥补。年金保险和社保一样,具有活多久领多久的特征,可以保证职工退休后不管发生任何情况,也不管寿命有多长,都能保证最基本的生活水平。
对于退休前收入较高的人群来说,可以在用社保养老和年金保险满足基本养老需求(80%的养老收入基本替代率)的基础之上,通过购买更多的年金保险、储蓄存款、各种投资和购买房产等综合养老方式来筹措更多的养老金,提高退休后的养老收入实际替代率,弥补每月实际养老收入的缺口,以保持原来的生活水平在退休后没有显著下降。
那么面对众多的保险代理和保险产品,我们应该怎样选择年金保险呢?关键还是要结合自身和家庭的财务状况及需求,由保险代理来做保险规划。如果担心稳定而又诚信的保险代理人可遇不可求,那么也可以通过银行购买。现在随着银行逐步开始提供全面的人寿保险代理服务,越来越多的客户选择从银行而非传统的保险代理人那里购买保险产品,因为银行可以提供相对更稳定和可靠的服务,更可以做全面的家庭财富规划,根据客户的个人和家庭状况来安排家庭理财及保险在其中占据的份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