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保人:买保险实现资产增值
也有媒体披露称:“上海个人税延型养老保险产品定位为:契约型,产品形式为万能型、分红型保险;税收递延模式采取""税基递延""型,即在缴费及收益阶段免税,领取阶段再根据当期税率表缴税,在覆盖范围上,无论企事业单位还是政府机关,都可以参与。”
尤其在城镇化的过程中,中国的公众投资选择不多,很多人将所有资产投入了房子,通过房子升值养老。中国的保民应该充分利用这一新险种的推出,学会长期投资,确保自己的资产增值。”
曾就职于某合资险企的业内资深人士张力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这是一种“还富于民”的新举措:通过这一险种的实施,公众可以通过延税方式购买养老保险,降低当前税务负担。对于国家和企业而言,个人养老准备得充分可以减轻财政社保压力。
中美联泰大都会人寿保险有限公司(下称“大都会人寿”)中国首席执行官贝克俊接受《中国经济周刊》专访时表示:对于企业来说,可以采用相应的养老计划激励和吸引人才,单位受益。
对于上海方案所设定的上限,贝克俊表示:“按照国外管理经验,完全可以逐渐根据实际情况慢慢上调税优上限。例如在美国,401K年金计划税延账户的上限就从2004年的13000美元,慢慢随着经济的发展提高到2012年的17000美元,美国人也得以投入更多的收入,享受更多的税收优惠。”
政府:三大支柱发展不平衡
美国友邦保险有限公司(下称“友邦保险”)给《中国经济周刊》提供的一组数据显示:2011年,国内商业养老保险仅占同期社保收入的6.1%,普及度低。在此背景下,应该通过税收优惠政策,如个税递延产品的推广鼓励购买,提升养老规划在普通家庭财务规划中的优先级。
目前我国养老保险体系已经形成三大支柱:以政府为主导的社会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及职工自愿建立的企业年金以及个人商业养老保险。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搭建的中国社会基本养老保险,作为我国养老保障体系的第一支柱,使得国家承担的财政压力过大,既不利于扩大覆盖面也不利于可持续发展;同时它挤占和替代了第二、第三支柱的发展空间,造成三个支柱之间发展的不平衡。市场普遍预期,未来养老金大规模集中支取的压力将会陡然增加,凸显巨大的养老金缺口。”友邦保险中国区总裁蔡强对《中国经济周刊》介绍说。
据媒体报道,上海税延型养老险试点从3年前就已开始了准备工作,今年6月由上海市政府递交方案至财政部后,财政部将会同国税总局及人社部一同对方案进行最终论证。
朱宁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表示:“税延型养老险在短期内会对地方财政造成压力,上海因为经济相对发达,地方财政可以多作出贡献,这也是选择上海首先作为试点的原因。而作为财政部,需要考虑的是全国整体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要求,在决策上应更谨慎。”
贝克俊认为:“从国外的经验我们也可以看到,养老体系的形成、建设从来就是不断发展,与时俱进的一个过程。但需注意的是,中国社会养老所面临的负担。如果不加快改革的步伐,这种负担会有增无减。”
险企:别把肥肉玩成鸡肋
有证券公司分析称,按照每人每月1000元限额,若第一年10%从业人口参保,并逐年提高5%,则到第五年增加的保费收入相对2011年上海人身险保费收入将增加76%,提升年化增速10%。中性估计,上海地区5年后此项业务能够贡献行业年利润约4.1亿元。
对于究竟哪些保险公司可参与首批试点,目前尚没有具体消息。有报道提及,国寿、平安、太保等8家中资保险公司,曾前期参与研究讨论,因此极有可能成为首批参与企业。《中国经济周刊》联系数家中资保险公司,就此话题进行采访,但均因“话题敏感,不方便发表言论”被婉拒。
除上述中资保险公司外,各大外资保险公司也都开始积极准备。大都会人寿方面向《中国经济周刊》介绍:“我们正在进行市场研究和调研,收集和整理财税、养老等方面的政策和市场动态。依托跨国公司背景,我们也在研究其他国家的政策和实践经验,作为我们推出产品和服务开发的重要参考。目前,中国的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但民众对于保险的接受度还需要一个过程。个税递延的制度创新要真正让企业和消费者重视和接受也需要一个过程。”
虽然各大险企都在积极准备,但张力提醒说,投资者的收益取决于寿险公司在这块新业务中拿到足够的份额并且能够带来盈利,不然最多赚个吆喝。
本世纪初,香港特区政府推出“强积金计划”,大部分寿险公司蜂拥而上,各家目标市场份额之和是实际市场的数倍,最后不少小公司悔不当初,被迫割肉把鸡肋业务出售。“这个教训值得记取。”张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