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金融危机尚未实质影响到中国百姓的实际生活,但如何安全高效地使用手中的钱已然成了不少理财者的“心头痛”。
“幸亏我买的外币理财产品已经锁定收益,提前终止了 ,不然谁知道情况会有多惨。”说起金融危机,公司职员韩小姐仍心有余悸。为安全起见,她在拿回钱后购买了一款为期270天信贷类产品,“大家都说这个虽然是浮动收益,但还是比较有保障。”
然而随着央行的连续两次降息,韩小姐的心再次悬了起来,“借款方可能直接提前还款,银行将提前终止,难道我要去选择定期存款?”
保守派:“巧”存款
“在降息周期下,金融危机又不知道何时见底,我的观点是相对保守一点的个人投资者应该去存款。”香港注册金融工程师赵志敏建议,“而且应该至少定一年,存3个月、6个月意义不大。”
这一点在上海农行理财专家看来同样如此,“虽然存款利率出现了下降,但是由于取消了5%储蓄存款利息税,实际上降低的幅度还是非常有限的。”根据该行的测算:对于10万元存款同样存一年,之前可得到3933元利息,调整后可得到3870元,利息减少63元。
而且值得注意的是,3年期的定期存款实际存款利率并没有下降,5年期的实际利率还有所上涨:其中3年期实际利率调整后还是5.13%;5年期原实际利率为5.5575%,调整后还为5.58%。
但与赵志敏观点不同的是,农行理财专家建议,对于追求低风险的市民,选择3个月或6个月短期存款更合适。一方面可以保持资金的流动性,另外一方面也可以应对进一步的降息。而对于不固定期限使用的资金,市民也可选择通知存款,此次调整中,通知存款保持原样,而5%利息税的取消,相比较下,调整后,通知存款比之前可获得更高收益。
上述农行专家还建议,市民存款应选择“四分法”定期存款和“月月存储”这样的组合,尤其是针对金额较大的存单,完全可以拆分为等额3月期、6个月、1年、2年等等,以备对资金的不时之需;在存款时间上,也可以选择逐月累计存款,每1个月或几个月存一张定单。无论存款利率如何变化,市民都可以通过及时调整,获得存款利息最大化。
中间派:“买”债
股市不行又降息,债券市场跑火,那就去买“债”吧?但很可惜,银行间市场不对个人开放,有些企业债有零售额度限制,公司债一般也会对个人申购设一些限制;比较好买的可能就是风险低的国债,或者以债为投资标的、但风险稍大的债券型理财产品或债券型基金。
“国债利率固定,收益可以保证,而且交易所的记账式国债还有可能买卖还可获得差价,在股市下行周期,对于风险承受能力稍强的投资者来说较为合适。”赵志敏指出。
据光大银行零售部理财师介绍,目前在银行可以购买凭证式国债和记账式国债,其中凭证式国债相当于定期存款,但又比存款利息高,深受市民欢迎,但问题就是发行周期有限制,不是想买就能买到。
与之相比,记账式国债相对灵活,不但可以随时在银行买卖抛售,除了到期收益,还有可能获得价差:商业银行根据每天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的行情,在营业网点柜台挂出国债买入和卖出价,只要投资者买入价低于卖出价就有可能获利。另一种国债则是在交易所上市的记账式国债,市民可通过证券公司购买,比较类似于买卖股票,但是投资者除了价差外,还可以获取固定的利息收入。
农行理财专家的同时建议,风险承受能力稍强的市民也可选择以债券为投资标的的理财产品,比如银行债券类理财产品或者债券型基金。在降息的背景下,债券型理财产品将成为理财市场的热点。但值得注意的是,债券型理财产品也有“浮动收益”和“保证收益”之分,投资者必须看清。
激进派:票据产品
或许有的人还会说,乱世出英雄,我就是要买风险高、收益高的产品。但很可惜,你敢,国内银行还不敢。
据普益财富对正在运行的252款银行系QDII理财产品的跟踪研究,截至10月10日,中资银行46款QDII产品中,正收益的仅有3款,其余43款均为负收益;外资银行206款QDII产品更是全军覆没,其中亏损超过40%的有90款。而早报记者近日分别走访了农行、建行、招行、光大、中行等网点,发现高收益产品已难觅踪迹,即使有外币理财产品,也是固定收益类。
赵志敏也表示,在目前情况下,信贷类、票据类理财产品确实也是最好的投资对象之一,首先是收益相对较高,而且风险也基本可控,“即使由于降息提前终止,收益率还是可以保证的,只不过是期限短了。”
据工行上海分行理财师李吉介绍,目前市场上推出的信贷资产类理财产品的年化收益率一般在5.5%~6%之间,3个月期的票据类产品年化收益在4.3%~4.5%之间,“而且重要的是,如果需要保证流动性的话,可以任意选择期限较短的产品。”但理财师同时也提醒不能忽视风险,“有些信贷类产品是非保本浮动收益的,投资者需要作出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