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产品

香港保险业观察:寿险市场持续增长的秘密

2015-06-252次浏览
小新客服
去年8月,国务院发布了保险业的“新国十条”,为中国的保险界展开一个新局面,政策旨在推动保险在民生中的保障作用,并提出了2020年的具体行业指标。在中国的南方一隅香港,其保险业已有170年的悠久历史,被视为一个发展成熟的市场,差不多每名工作人口就有3份保险计划,保险的深度及密度也名列世界前茅;香港保险市场同时也高度国际化,2014年底44家人寿保险公司之中,有28家的注册地点来自海外。

  去年8月,国务院发布了保险业的“新国十条”,为中国的保险界展开一个新局面,政策旨在推动保险在民生中的保障作用,并提出了2020年的具体行业指标。在中国的南方一隅香港,其保险业已有170年的悠久历史,被视为一个发展成熟的市场,差不多每名工作人口就有3份保险计划,保险的深度及密度也名列世界前茅;香港保险市场同时也高度国际化,2014年底44家人寿保险公司之中,有28家的注册地点来自海外。就保险业的整体规模来说,相比作为全球第四大保险市场中国大陆,香港地区当然微不足道,惟笔者提供对香港保险行业一些观察,希望为广大的《中国保险报》读者提供参考(编者注:分三期刊发)。

  每名劳动人口拥3张保单

  在香港这个拥有700万人口的城市里,有效寿险保单的总数达1000万张,即每名香港人平均拥有1.4张保单;若只计算劳动人口,该数字更达人均3张。根据瑞士再保险的资料,在2013年,香港的保险密度为人均5002美元 (寿险占4445美元,非寿险占557美元),保险密度排行亚洲第一,全球则排第六;保险深度则为13.2% (寿险11.7%,非寿险占1.5%),为亚洲第二 (仅次于中国台湾),全球则排行第三。

  虽然香港的保险市场相对成熟,但每年仍然取得可观的增长。占整体业务比重86%的寿险业务在1992年至2013年间,毛保费年均增长率为15.1%。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可以归纳为人口特征的变化、银保业务迅速发展,以及近年内地客来港购买保险。

  人口老龄化致保险需求增加

  与不少国家及城市一样,香港的老一辈人对于保险的认识有限,银行储蓄及置业为他们的主要财富增值及生活保障的投资工具,但随着教育程度的提高与保险知识的普及,通过保险产品达到风险转移目的及财富保障的意识提高,加上人口老龄化、中产及富裕人口增加,保险更成为市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环。

  香港是全球人口寿命最长的地区。根据香港统计处的公布数据,2013年,男性和女性出生时平均预期寿命达到81岁及87岁,高于日本和瑞典。在出生率及死亡率下降的情况下,老龄化的情况日趋严重,政府预计,至2030年,香港65岁以上的人口占比达28%,较2012年的13%大幅上升,届时的供养比率会由5名适龄工作人口供养1名长者,减少至2人供养1人。人口老龄化的大趋势令市民对保障、退休及医疗类的保险产品需求增加。

  根据非正式统计,香港有一半人口也是中产阶层,虽然中产定义十分广,难以取得一个标准的量度方法,但肯定的是,这批中产人士的数目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起急速增加,他们在住房、教育等家庭开支庞大,而保险对于他们来说更加重要,因为他们比富裕阶层更需要审慎的理财及完善的规划,保险保障令他们在财务上更轻松面对生活上突如其来的变化。

  资产增长快 大额保单盛行

  富裕人士的增加也推动香港保险市场的发展,根据香港一项百万富翁调查推算,在2013年,拥有流动资产百万港元以上的百万富翁人数达73.2万人 (为整体人口约一成)。这一批人对于大额投保的需求较大,如一些大额的万用寿险,方便他们作资产配置和传承,一些高端医疗及危疾计划让他们享受更完善的医疗服务。近期一些香港保险公司就推出了最低投保额1000万美元的万用寿险计划,笔者的工作单位中银集团人寿近期也录得高达人民币2亿元投保额的万用寿险,“富人险”已成为保险公司不可以忽略的一环。

  银保渠道是主流

  销售渠道的发展也直接推动了行业的成长。香港的保险销售渠道主要有四大范畴,分别为银行、代理、经纪及直接 (包括直接邮寄、电话销售及互联网销售) 渠道,当中以银行销售渠道的销售规模最大。2014年,以新造业务标准保费计算,银行渠道占比接近55%,其次为占比30%的代理渠道,第三为占比14% 的经纪渠道。

  在20世纪90年代,香港的保险销售以代理为主,不过在97年亚洲金融风暴后,香港的银行业受到冲击,银行资产质量下降,加上在2001年香港全面取消银行利率管制协议,迫使银行更积极拓展包括保险业务的非利息收入;从需求层面上说,保险也成为客户在过往高息存款“消失”以外的另一项理财选择,间接带动需求。笔者预期内地推出存款保险制度及利率市场化后,也同样会间接推动保险的需求。自20世纪90年代末起,香港的银保集团(银行成立保险公司并在其分行网络进行销售)以及其他通过银行伙伴销售保险的模式渐渐崛起,在香港人寿保险市场的占有率亦逐步提升并开始超越传统以代理人模式为主保险公司。

  在2008年全球金融海啸的阴霾下,银行更积极拓展非利息收入。中银集团于2009年成立财务策划专队,强化整体保险业务发展,并希望加快拓展来自保险的非利息收入。由于中银香港的银行网点为全香港最多,便于业务发展,于2011年,以新造业务标准保费计算,中银集团人寿的业绩已跳升至全港人寿保险市场排名第二位,占全港保费收入比例16%。

  数据显示,2001年至2013年的整体寿险市场毛保费年复合增长率约为15%,而主要银保集团的年复合增长率则达2至3成。由此可见,银保的蓬勃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带动香港整体寿险市场增长。有关香港银保的发展及特点,笔者将会于以后的文章做更详细的阐述。

  内地客户占比激增

  过去10年,香港寿险市场的另一个显著变化是内地客户的比例大幅攀升。根据香港保险业监理处的数据显示,在2006年有关的比例为5.3%,至2014 年,此比例已增至21.4%,为香港带来了244亿港元的新造保费,超越2013年全年的149亿港元。内地客户到香港购买保险的原因,笔者认为,与香港费率较低 (特别是保障类如终生寿险和危疾保险)及多种保单货币包括人民币、美元、港币等可供选择的原因不可或缺。有关内地客户到香港购买保险的现象,会于以后的文章中加以分析。

  自律规管是主要方式
  最后,这里可以补充一些背景资料,香港的保险业监管机构为保险业监理处,该处的主要职责及权力为授权保险公司在香港经营保险业务,并确保保险公司以审慎的态度经营业务。由于香港目前奉行自律规管,在保险公司厘定保费、订定保单条款及条件等范畴,大多由业内人士自律执行。
香港保险业监理处的数据显示,香港共有155间保险公司,其中92间经营财产保险业务,44间经营人寿保险业务,19间经营综合业务。香港的保险中介人(公司)共有3000多家,保险中介人(个人)数目逾7.7万人。中介人方面,由三个自律规管机构(保险代理登记委员会、香港保险顾问联会及香港专业保险经纪协会)自律规管。香港政府在不久的将来将会成立独立的保监局,进一步完善对行业的规管,增强公众对保险业的信心。
 

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风险需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