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助力打击微生物耐药风险
在厦门市的一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位家长向医生表示疑惑:“我家孩子从没使用过阿奇霉素,咋也耐药了?”这不仅是儿童,许多人都被微生物耐药性困扰。微生物耐药性,特别是细菌的耐药性,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严重威胁人类安全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多重耐药菌的增加和扩散,使标准化治疗效果甚微。
中国科学院院士朱永官指出,人类活动加剧了环境中耐药基因的扩散与传播,加重了人群暴露在耐药性污染环境中的风险。为解决这一紧迫问题,科学家和公共卫生专家积极寻找解决方案,展开了一场微生物界“无硝烟的战争”。
抗生素作为对抗细菌感染的关键武器,却面临越来越严峻的问题:部分细菌对药物开始失去效用,导致抗生素耐药性。抗生素耐药性使正常剂量的抗生素无法发挥杀菌效果,甚至完全失效。张皓医生发现,一线药物的治疗效果逐年下降,导致疾病病程延长。
中国细菌耐药监测网显示,耐药菌株的检出率持续上升。其中,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抗菌药物耐药“重点病原体”的鲍曼不动杆菌检出率更是刷新历史最高值。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耐药性细菌直接造成数百万人死亡,预计到2050年,每年将新增约1000万直接死亡人数。
科研人员发现,即使个体未使用过抗生素,耐药情况也可能出现,因为耐药性的产生与人类群体及环境密切相关。长期滥用抗生素会导致细菌基因突变,进而产生耐药性。环境中残留的耐药基因加速了耐药菌株的产生与扩散。
朱永官团队发现,环境中的耐药基因通过微生物循环系统扩散,使人群暴露在耐药性污染的环境中。为应对这一问题,团队开发了“生物炭”土壤污染治理方法,有效减少土壤中的耐药基因污染。这一成果已应用于实际生产,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环境中的耐药基因问题已引起国际社会关注。中国已实施《遏制微生物耐药国家行动计划》,呼吁各部门加强协作,共同应对微生物耐药挑战。科学家提出“源头上把控、过程中控制、末端上修复”的对策,强调从多个层面共同应对微生物耐药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