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通过视频连线北京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的留守商户和采购年货的群众。新发地商户王惠东回忆起总书记在讲话中特别强调民生商品的产销保供,强调粮、油、肉、蛋、奶、果蔬等食物的供应。他还提到,总书记特别强调了“菌”字,表明对产品丰富性的重视。
习近平总书记在30多年前刚到福建宁德工作时,提出了“大食物观”的创新理念。他在1992年出版的《摆脱贫困》一书中指出:“过去所谓的粮食仅仅是指水稻、小麦、玉米等传统作物,如今所说的粮食已经扩展为食物,大食物观念取代了以粮食为中心的旧观念。”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要聚焦解放和发展农业生产力,探索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新路径。2015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树立大农业、大食物观念”。2017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阐述了新时代大食物观的内涵,强调食物需求多样化,要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
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6月,我国食物总消费量已从1978年的每人每年515公斤增长到每人每年超过1400公斤。城乡居民人均原粮消费也从1978年的近248公斤下降到130公斤。现在,随着人们减少主食摄入、增加副食摄入,食物种类多样性和营养搭配日益受到重视。蛋奶果蔬菌等被称为“副食”的食物也逐渐成为人们餐桌上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中,坚持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对于守护人民群众的舌尖安全和幸福,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至关重要。这也是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的关注和倡导,为民生商品供应和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