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科技和医疗水平的提高,人的寿命越来越长,所有人30年后的平均寿命都会比现在高很多,这是必然趋势。在1949年中国人的平均寿命是35岁,而到2000年已提高到71岁。日本女性2004年平均寿命85.6岁,比上一年延长了0.26岁,我国上海等大城市的人口寿命已经超过了日本。长寿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很重要的标志,应该是件好事。但寿命太长还是存在着很大的风险,就是生活费用上的负担,经济上的压力。
退休以后生活费应该需要多少呢?不妨算笔帐:
假如退休后60-80岁20年间,保证一天三餐,平均每餐10元标准,那么20年需要吃饭的费用是:365天×3×10元×20年=219000元,这还不包括物价上涨、衣、住、行、医……,如果活的再长寿一些或者想要的晚年生活品质越高,那么需要准备的钱就远远不止这些了。
人人都会老,不像得重病是有概率的,养老是没有概率的,每一个人都肯定会变老,没有人能回避这个现实。而且人人都不希望年老后的生活会出现很大的落差,生活水准出现大幅的下降,相反都希望自己有一个幸福晚年:过一种自由支配金钱和时间的生活方式,夫妻老来相伴共度悠闲时光,三代同堂其乐融融尽享天伦之乐。
每个人从出生到百年,都是一直在花钱,真正赚钱也就是20-30年的时间,大约在二十五岁到五六十岁这段时间。除了养活自己外,还要养活子女、配偶和老人。老了,拼不动了,还能靠谁呢?
一般人在准备养老金的来源上,无外乎是社保、银行存款、证券投资、房产、子女供养以及商业养老保险这几条途径。现在的子女,生活和工作的压力很大,4-2-1的家庭结构已经向传统的养老模式发起挑战,养儿防老的时代早已成为历史,现在大部分的父母只有对孩子承担责任和爱心,不会把自己的养老寄托在孩子身上。
那么社保养老又如何呢?我们国家的社保是“强制性,广覆盖,低保障”,其目标只是要让退休平均养老金达到当时社会平均收入的60%而已,而目前退休平均养老金还不到社会平均收入的30%。更何况我国已经开始进入老龄社会,社会统筹的缺口很大,能否达到预定的目标任重而道远。应该看到,社保的养老金并不是取决于退休前收入的高低,而是取决于当时社会平均收入的多少。辛苦打拼了半辈子,最后就落个过社会平均生活水准60%的日子吗?单纯靠社保是不行的,养老还得靠自己。
通过银行存款会怎样呢?银行储蓄最大的优点是存取方便,但不适合长期积累,很少的利息、单利计息和利息税不会带来任何的增值和抵御未来的通货膨胀,只能是存多少取多少,再加上来自消费、投资以及人情等各方面的支出诱惑所导致的随意动用,最后难免会坐吃山空。
证券投资风险很高,行情随时变化,能确保用钱的时候就是价格最高、市场最好的时候吗?养命的钱是不能拿来赌的,只有把保底的钱准备好了,剩下的怎么变才能不会担心了。至于房产,谁愿意把最后的栖身之所随意换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