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棋局之长三角谋势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差距。从均衡到非均衡,再到均衡发展,中国的区域版图,经历着一次次政治考量。十七大后,区域版图内外因素的各种变化,以及竞合关系和利益重构进程,都值得我们深切关注。为此,本报区域版推出“大棋局”系列报道,记录中国各大经济区的转型路径以及未来趋势。
作为本系列第一期,我们从历史和未来两个坐标考察长三角的变奏,试图为现实选择勾勒出清晰的边界。今年以来,长三角一体化的政治气候,日益升温。5月,由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亲自参加的长三角地区发展座谈会在上海召开,规格前所未有;7月,时任上海市委书记的习近平率领上海四套班子成员南下浙江,北入江苏,主动寻找破解长三角一体化谜局之钥;11月底,由国务院批准的长三角高峰论坛在上海举行,将长三角一体化合作再推向一个高度。
长三角的新政经地理逐渐清晰的同时,提升其整体竞争力也成为当下热议的话题。而关键要素如金融、产业、社保、以及政府行为的一体化,为长三角抱团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想象空间。
这是不得不啃的硬骨头。
作为“长三角一体化”中最与民生贴合的议题,社保一体化始终吸引了最多的目光。但又因为其背后深缠的财税利益和城乡分割,数年来“只听楼梯响,未见人下来”。
一年前,2006年12月24日,江浙沪三地信息委出台的《长三角区域信息化“十一五”合作规划》(下简称《规划》)中明确提出,将探索区域内异地提取养老金、就医结算等相关事务,实现长三角社保“一卡通”。
但经历了整整一年的探索,《规划》提及的“社保一卡通”依然停留在纸面。
“主要还是区域利益和宏观政策的协调。”长三角联合研究中心主任、江苏省社科院副院长张颢翰评价说,“但不推行是绝对不行的。”.
不过,据本报记者了解,社保一体化即将走下纸面,进入官方的议程安排。而相关技术问题,也已被攻克。
利益体制双梗阻
长三角社保一体化曾有过短暂的冲动。
最初的实践可以追溯到2003年。
这一年,上海和无锡签署协议,启动“无锡、上海社会保障卡互通互用”工程。
规划中,这张“社会保障卡”将首先应用于金融、公安、劳动三个部门,并将逐步向民政、卫生、计生、教育、公积金等方面延伸。如果完全施行,沪锡两地市民可以持“社会保障卡”在对方城市自由刷卡。
此后,专家对项目进行了需求分析、技术方案论证。当时初步估计,“社保一卡通”的前期投入将高达6000万元。如果一切顺利,2003年10月底到11月初就可以进行招标,年内正式启动。到2007年下半年正式发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