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关于养老金话题众说纷纭。
6月中旬,人社部表态正在对“延迟退休年龄”进行研究,一时间,众人对“未来的钱”何时领取意见不一;而就在月初,央行于三年半后首次宣布降息,人们在感叹“负利率”终结的同时也更加困惑:“低利率”时代如何用今天的钱为明天养老?
这些问题折射着“老无所依”的社会焦虑。在种种社会现状面前,已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通过商业养老保险对社保基本保险进行补充,尽早进行养老规划势在必行。
一、以商业养老突围现实困境
曾经,“养儿防老”是中国人普遍认同的传统,我国法律亦明文规定子女有赡养父母的义务,这让“养儿防老”也有了观念上的基础和法律依据。然而,随着“421家庭”的潮涌,希冀子女养老越来越不现实。倒金字塔结构的家庭模式让塔尖人不堪重负,而且,在异乎以往的社会竞争下,“月光”、“年光”等已成为一部分年轻人的常态,不少父母甚至担心“养儿啃老”。
除却经济压力,“空巢”现象也让“养儿防老”变得力不从心。如一首歌中所唱:“都说养儿能防老,可儿山高水远他乡留”。在市场经济浪潮下,“北漂”“沪漂”等现象加剧了独居老人的数量上升,不少人转而将目光投在“以房养老”上。然而,且不论有房才能养老的前提,房屋产权年限制度及房价长期走向的不确定性也让人对此仅停留在观望阶段。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中国内地总人口数已达13.39亿,60岁及以上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13.26%,65岁以上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8.87%,是世界上人口老龄化规模最大、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但是,据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介绍,“截至2010年底,我国养老金缺口已达1.7万亿元,2011年的养老金缺口比这个数据还要大。”社保养老金支付在“未富先老”的社会现实面前捉襟见肘。
养老专家指出,社保作为一种基本养老保障,存在“高覆盖范围、低保障水平”的特点。而完善的养老保障应该由30%的社会养老保险、30%的企业年金和40%的商业养老组成,建议个人在享受社保的同时,积极选择商业养老保险来维持老年生活品质,满足老年人的长期护理需求。
二、商业保险“四重优势”助力养老
相对于“养儿防老”“以房养老”及社保养老而言,商业养老保险具有很强的自主性,每个人可根据自己退休后的预期资金需求确定保额,并按照自身年龄、经济条件、风险偏好、已有福利准备等自主进行养老规划。
其次,商业养老保险流程透明。作为一份经济合同,商业养老保险的内容及履行受到严格的市场监管。投保人只要在合同约定的时期内按时交纳保险费,等到合同约定的年龄,就可以开始在一定时间范围内从保险公司持续领取一定的养老金。
再次,商业养老保险相对稳定。与投资房产、股票、金融衍生品等理财方式相比,商业养老保险能够在整个养老资金配置中提供“确定”的养老金水平,保证长期、稳定的现金流,而且能在准备过程中帮助个人进行约束性的长期资产储备,做到专款专用。
最后,商业养老保险风险较低,不容易受到政策和经济环境影响,拿多拿少只和最初的投保金额以及选择险种的利益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