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5月1日起正式开始施行的新版《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下称新条例)将经保监会批准可以从事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业务的主体由“中资保险公司”修改为“保险公司”。这意味着中国正式向外资保险公司开放交强险市场。
作为车险市场的敲门砖,中国庞大的车险市场早已令外资险企垂涎。不过,目前,鉴于网点资源的局限和交强险年年巨亏的现实,接受采访的外资险企的态度比较谨慎,表示并不着急进入这块市场。
迟来的利好
“盼了很久,交强险终于放开了,外资终于可以自力更生,但是我们目前正在和监管部门沟通,不会立刻进入这块市场”,某外资财险负责人对记者表示。
交强险全称“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是指由保险公司对被保险机动车发生道路交通事故造成本车人员、被保险人以外的受害人的人身伤亡、财产损失,在责任限额内予以赔偿的强制性责任保险,自2006年正式实行,是中国内地首个由国家法律规定实施的强制保险制度。
但是由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时未承诺允许外资保险公司经营强制保险业务,外资公司一直被挡在交强险业务的门外,其商业车险市场的拓展因之举步维艰。
因此,目前在华20多家外资保险主要经营企业财产险、责任险以及货物运输险,占中资财险规模近八成的商业车险成了外资保险可望不可及的蛋糕。目前外资保险中,美国利宝保险、国泰产险、安联产险的商业车险业务规模稍大,其他外资保险很少涉足。
对于这迟来的开放,中央财经大学保险学院院长郝演苏认为,外资财险公司可以正式经营交强险,市场只是多了十来家经营交强险的主体而已,在交强险经营规则没有出现调整的环境下,整体市场的运行与所谓的竞争格局依旧。
他的观点也得到了部分外资险企的认同。进入内地4年的国泰产险去年录得商业车险3789万元,在外资财险中经营商业车险的规模比较大,但其董事长张发得认为,交强险放开短期内很难看到行业影响,外资财险难以撼动中资保险的既有地盘,但是外资会从服务方面切入,形成良性竞争。
外资车险现状
在交强险没有开放之前,外资险企对商业车险的经营已有涉足,不过是通过“借船渡江”的方式,如美国利宝保险主要和大地保险合作,安联保险在广州和深圳主要与永安保险以及华泰保险合作。几年下来,这些公司的商业车险经营也小有规模,但基本处于亏损状态。
规模保费在外资财险中排名第二的利宝保险是较早开始经营商业车险的公司。其年报数据显示,2011年保费收入前五名产品中,机动车辆保险类名列第一,保费收入达4.13亿元,是外资保险中规模最大的,但是承保利润为-9023万元。利宝保险中国区总经理邓伟祥对记者表示,以往和中资合作销售虽然可行,但是销售难度非常大,此次放开我们非常期待,但是具体细则尚未出台,公司现在正在和监管部门沟通,还未提交经营申请。
安联保险自2006年开始经营商业车险,主打德系高端车商业车险业务市场。2011年底,在广州和深圳地区,安联商业车险的保费约达3000万元,在其整个公司格局中只能算个小险种。对于此次放开,安联财险表示正在与监管部门进行沟通,了解相关申请事宜。
入世10年间,中国汽车的产销量从2001年的200多万辆增长到如今的1800万辆,并在2009年成为世界第一汽车产销大国。中国汽车市场巨大的发展前景,对于保险公司而言,就意味着巨大的业务增长机会。但是对于外资财险公司而言,没有全国性的网点铺设和服务队伍,必然会影响理赔、增值等后续服务,现在车险市场竞争激烈,交强险年年巨亏,这都是规模尚小的外资保险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公开数据显示,从2006年7月交强险开办至今的6年间,除2008年实现盈利,整个行业屡屡出现巨亏。2007年亏损39亿元;2009年亏损53亿元;2010年亏损额度扩大至72亿元;2011年情况也不容乐观。
这也让不少外资保险公司越加谨慎。
对此,美亚保险表示正积极开展相关准备工作,将在适当时间向监管机构递交开办交强险申请,还在等相应实施细则出台。
对于车险市场,张发得表示,为解决网点和资源的缺陷,他们在不同的城市跟中资保险在都有合作,未来要有所作为,外资财险必须在细分市场和服务上下功夫。
有消息称,为应对亏损扩大趋势,除了要求各家保险公司加强审计、压缩营业成本,保监会开始在个别地区开展汽车交强险地区费率试点研究。随着外资保险的进场,不同的经营模式互相碰撞,也有望促进和改善交强险的经营状况。
但是也有监管人士指出,如果不遵循交强险限额赔偿的原理,每每发生重大事故都让保险兜底,即使外资进场也不会有改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