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产品

内地人士到香港的新单保费达516亿港元

2017-05-311次浏览
小新客服
保险酝酿沪港通 渠道资源考验险企

5月12日,根据《中国保险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精神,上海保监局结合实际,组织编制了《上海保险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 )。

该纲要指出,瞄准伦敦、新加坡等国际著名金融城市,加快提升上海保险业现代化和国际化水平;加快上海国际保险中心建设,到2020年,上海地区保险深度达6%,保险密度达7300元/人。在制度创新的基础上,将探索开展外汇长期人身险业务,并研究沪港保险业务互联互通机制。

资料显示,截至2016年底,上海保险深度5.57%,比上年提高1.07个百分点,保险密度6319元/人,比2015年增加1660元/人。就增速而言,“十三五”目标完成度可期。

值得一提的是,保险业沪港通备受业内外关注,与此前香港保险热有较大相关性。消费者前往香港购买保险的热潮一度高涨。

经济学家刘胜军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上海作为金融中心,一直在开放和创新方面有诸多举措,而“十三五”关于国际保险中心的规划也是在对应国际金融中心的目标,实现国际化上迈步。

一家上市险企人士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沪港通对于香港、上海两地保险业必然会促进两地市场的交流,但短时间内香港保险公司在上海市场将需要在渠道上进行拓展。

规划国际保险中心

规划纲要主要明确“十三五”时期上海保险业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是未来5年上海保险业发展的重要依据和行动纲领。

该规划纲要提出核心目标,就是要建成上海国际保险中心,即到2020年,基本建成与上海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现代保险服务体系,构建国际领先、辐射全国、繁荣高效、功能齐全的保险市场,提升再保险、航运保险、保险资金运用等领域的定价权和话语权,发展成为国际保险中心。

在保险资金运用方面,上海将培育保险资金运用中心,借助上海自贸区政策优势拓宽融资渠道,创新资金运用方式,提升投资能力。

规划纲要还提到,一手抓改革创新,一手抓风险防范两轮驱动,加强风险防范增加发展的稳定性、持续性和科学性,加大改革创新优化发展的动力、结构和质量。始终将上海国际保险中心建设与国家战略、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和保险强国战略实施联动发展的三极联动。

重视体系建设是规划纲要的重要内容。纲要提出发展六大体系:就是要基本形成多元化的保险机构体系、多层次的保险市场体系、与现代科技相融合的保险创新体系、纳入上海经济社会整体工作布局的现代保险服务体系、符合国际惯例的保险制度环境体系和科学的现代保险监管体系。

值得一提的是,与全国保险业到2020年3500元的人均保费目标相比,上海保险业的“十三五”目标更高。但是,相比发达国家,上海地区人均保费7300元仅相当于2015年的塞浦路斯,与发达国家仍旧有一定差距。

沪港通的机遇与挑战

“沪港通”本是证券行业的互联互通,其实保险业也有参与到证券业沪港通当中。保监会就保险资金参与证券业沪港通有过明文规定,2016年9月,中国保监会发布《关于保险资金参与沪港通试点的监管口径》,这标志着保险资金可参与沪港通试点业务。

彼时,保监会相关负责人对外表示,允许保险资金参与沪港通试点,进一步增加了保险资金参与香港股票市场的投资方式,有利于保险机构更为灵活地选择投资标的,缓解资产配置压力;有利于保险机构借助境内和境外两个市场,优化资产配置结构,防范和化解投资风险;有利于保险机构提升投资收益,服务保险主业发展。

而规划纲要提出的沪港保险业务互联互通机制,是指上海与香港两地的保险产品将处于同一市场,对于消费者而言,可以在上海买到香港的保险产品。而保险机构也可在两地实现同时经营。

时代周报记者了解到,由于保费低、保障广、收益高等方面因素,香港保险吸引了不少内地消费者的关注。2016年,保险酝酿沪港通 渠道资源考验险企,贡献率达36.9%。此后,银联于2016年下半年发布《境外保险类商户受理境内银联卡合规指引》,银联卡不能用于香港购买大额保单,以实现境内资金“出海”。

对于保险业沪港通的未来发展,一位上海保险业人士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上海的外资保险公司多数以合资企业为主,并且在经营渠道和产品上并未如内资企业有优势。保监局数据也可以看到外资保险公司所占份额有限,沪港通的实现与发展也还是要看开放程度和相关规定的落地。

前述上市险企人士也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由于保险公司的业务拓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渠道资源,而香港的保险公司在内地进行业务拓展,未必有成熟的渠道和销售团队,而大部分的渠道需要较高成本,因此港资保险公司在内地未必能实现保费优势。

中外资险企收入差距大

数据统计显示,截至2015年底,在沪保险总公司55家,上海共有外资保险法人公司28家,中、外资保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比例为85:15。

作为“十二五”收官之年的2015年,截至该年末,上海市原保险保费收入累计1125.16亿元,同比增长14.03%。其中财产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385.89亿元,同比增长12.45%;寿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739.27亿元,同比增长14.87%。

综观“十二五”期间,上海保险业保费收入从2010年的696亿元增长到2015年的1125亿元,年均增长率10.09%,保险深度和密度分别为4.5%和4658.55元/人。

此外,2015年11家航运保险运营中心汇聚上海,船舶险和货运险合计保费收入38.34亿元,占全国船货险保费收入的26.76%,超过香港和新加坡船货险在岸保费收入之和;离岸保险加速发展,2015年保费收入40.23亿元,占全国总数的26.07%。

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上海原保险保费收入1529.26亿元,其中财产险371.15亿元,人身险1158.1亿元。上海保险深度5.57%,比上年提高1.07个百分点,保险密度6319元/人,比2015年增加1660元/人。

截至2016年12月底,上海共有55家法人保险机构,其中保险集团1家,财产险公司19家,人身险公司25家,再保险公司3家,资产管理公司7家;另外共有99家省级保险分支机构。

据了解,“十二五”时期,上海保险法人机构新增9家,保险类机构持续集聚。“十二五”末,上海保费收入1125.16亿元,全国排名第九,是“十一五”末的的1.62倍,年均增长率10.09%。其中,上海保险业为C919大飞机项目提供风险保障超过10亿元。


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风险需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