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试点柔性退休制度如今似乎得到中国官方的首肯。本周,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开表示,“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人均寿命的不断延长,相应推迟退休年龄,应该说是一种必然趋势”。
这个表态一出,因涉及到民众切身利益而争论不断。那么,作为最早试行该制度的上海究竟从中获益几何?目前没有官方统计数据可以表明到底有多少上海人受益于该政策,但上海藉此得以延续职业生命的高技能人才不在少数。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同济大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院教授李凤亭直言,身体健康的60岁教授各方面经验和状态是最好的,这时候退休对整个社会来说是一种资源和智力的极大浪费。上海实行的柔性政策较好地解决了很多科研人员的后顾之忧。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马德秀则很肯定,上海交大的博导、学者可以一直工作到他们自愿退休。
长期关注劳动与社会保障的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华东建筑机械厂有限公司监事会主席陈柳宏认为,柔性退休政策能解决正进入老龄化社会的上海面临的人力资源短缺问题,也可以对养老金欠缺做些弥补。
但他在实际调研中发现,该政策没有一个具体法规制约,又涉及一个利益关系。在他看来,延长工作的人员必须符合政策法规和企业制度,坚持公开透明和自愿的原则。即愿不愿意延长退休年龄,由被延长者说了算。
上海市社科院社会保障方面的一位专家说,上海的试点柔性退休制是对领取养老金年龄做出规定,不涉及退休年龄。
上海市人保局副局长鲍淡如则认为,不能将延迟申领养老金与退休年龄简单地画等号。对于“柔性”延迟申领养老金的人员,他们部分享受退休人员的待遇,在养老金方面没有体现退休人员的特点。他认为,出台这个试行意见的目的是更好地发挥人才的作用,对个人而言可以提高领取养老金的水平,并非简单地为了缓解养老基金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