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产品

人身险新规显威 中短存续期产品“瘦身”逾五成

2017-03-042次浏览
小新客服
人身险新规显威 中短存续期产品“瘦身”逾五成

  始于去年3月的人身险新规开始显现威力。万能险高歌猛进的势头明显式微,保障型保险业务持续发力,这在保监会最新公布的1月保险业经营成绩单中便可窥一二。

  具体来看,以中短存续期万能险为主的“保户投资款新增交费”指标首现同比负增长,下滑幅度高达52.4%;而体现保障成分的指标“原保险保费收入”,同比大幅增长39.3%。这充分说明,绝大部分人身险公司已经行驶在“瘦身”转型的高速路上。

  中短存续期产品“瘦身”逾五成

  去年3月,保监会下发中短存续期产品新规,要求人身险公司必须在3年内完成产品存续期限结构调整。去年年底,保监会再次发文,要求人身险公司限制此类产品销售占比为50%以内。

  接连落地的人身险新规,其威力正逐渐凸显。近日,保监会发布了今年1月保险业经营数据,其中最引人关注的是人身险数据的“大变脸”。

  今年1月,人身险行业的“保户投资款新增交费”合计约971.59亿元,同比大幅下滑约52.4%;原保险保费收入合计约7517.32亿元,同比大幅增长39.3%。这“一冷一热”的增长反差,反映的正是人身险行业的转型成效。

  而一些公司的具体数据体现得更为明显。记者统计发现,以往高度依赖中短存续期产品的寿险公司,绝大多数今年1月的“保户投资款新增交费”指标明显下滑。比如,前海人寿、东吴人寿、安邦人寿、珠江人寿、君康人寿等在内的十余家寿险公司,这一指标同比下滑超九成。

  相比之下,有二十余家寿险公司今年1月的“原保险保费收入”同比增幅翻番。比如,安邦人寿、恒大人寿、珠江人寿等增长10倍多。

  这些公司多为响应监管政策【福建省医保特殊病种】,主动“瘦身”转型,调整业务结构,大力开发传统寿险类产品和保障类产品。据珠江人寿内部人士透露,其自2015年实现盈利之后,从2016年开始就按既定的策略调整产品结构,人身险新规显威 中短存续期产品“瘦身”逾五成,大力发展期缴的保障型产品,从而实现了原保险保费收入的大幅提升,目前销售的主要是普通型费改年金。

  “保户投资款新增交费1月下滑明显,与保监会陆续出台的中短存续期产品新规不无关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教授朱俊生表示,此前为了扩冲保费规模,不少保险公司推出了产品期限短、预期收益高的万能险。然而,负债期限短、资产配置长极易发生资产负债错配风险。为发挥保险保障功能、适应监管新规,寿险公司主动调整业务,强化长期期缴产品的销售。

  险资权益类投资占比平稳

  近段时间以来,一小部分保险机构激进投资、违规举牌遭到监管严打,保监会不断强调“保险投资也要姓保”。在此背景下,在今年1月的行业经营成绩单中,除保险业务结构“大变脸”之外,保险资金权益资产配置情况也备受关注。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1月末,保险资金权益类(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规模约为1.78万亿元,占比为12.86%。而截至去年年末,权益类规模占比为13.28%。

  对于保险资金权益类投资占比1月微降的原因,有投资人士分析称:“一方面,可能与资本市场调整环境下保险资金持有股票的市值相应缩水有关;另一方面,也可能与监管系列新政出台后,相关保险公司主动调整资产配置有关。”

  截至今年1月末,保险资金运用余额约为13.88万亿元,较年初增长3.63%。其中,银行存款约为2.73万亿元,占比19.68%;债券约为4.46万亿元,占比32.12%;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约为1.78万亿元,占比为12.86%;其他投资约为4.9万亿元,占比35.34%。

  事实上,总的来看,近几年来保险资金权益类投资相对平稳。在对2016年下半年的数据进行梳理后,记者发现,2016年下半年以来每个月末的保险资金权益类投资占比均在12%至15%之间波动,不足监管上限(30%)的一半,尚有增长空间。

  朱俊生也表示,资本市场一直倡导培育机构投资者,纵观欧美市场,保险机构资金量大、期限长,是资本市场非常成熟的机构投资者,我国保险资金股权投资的市场化方向不会改变。

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风险需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