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是连接保险人和被保险人的纽带,要发展保险,产品应该是打头阵的。现在我们的市场上还有许多空白点,而这些空白点又恰恰是消费者急需的。例如在今年夏天的重庆大旱中,农民遭受了惨重的损失,有些地方的农作物甚至绝收。但保险公司纷纷把类似于这次重庆大旱的旱灾风险列为除外责任,而且,在全国很多地方,农民需要的险种,保险公司都不能提供。这里的原因究竟何在?从理论上来说,农业自然灾害风险并不是理想的可保风险,但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有很多非传统的解决方案可以选择。例如,在保费方面,需要有农产品生产与消费中的各个环节来支持。即使是最末端的农产品消费者,其实也承担了由于减产而价格上升的风险,那么,这种风险的成本肯定不应只由农民承担。又如,中国现在有农产品期货市场,今后如果天气指数期货这样的衍生品能够发展起来,保险公司可以在这些市场上转嫁承保风险,加之一定程度的保费补贴和税收优惠,它在技术上的困难将会大大降低,不可能总是出现""农险越做越亏""的情况。
众所周知,保险产品是无形的,经常听到有人说这种无形性似乎是保险的一个弱项。但实际上无形的产品有很多,如心理咨询,而心理咨询是非常有市场的。所以,无形产品并不等于天生就比有形产品缺少点什么,产品的魅力不在于有形还是无形,关键在于最终的用途。""酒香不怕巷子深"",保险最应该借鉴的,恰恰是这个""香""字。未见其形,先闻其香,消费者的观念和意识自然就会被激发出来。要想提高农业保险的地位,最好的办法就是""用事实说话""。例如,一场大灾过后,各方媒体在报导灾情如何严重之时,如果也谈论一下农业保险如何像""雪中送炭""一样给灾民解了燃眉之急,农业保险的形象立刻会""光辉""起来,这无异于在最恰当的时候给它做了最好的广告,绝对不会再有农民怀疑农业保险的有效性,也不会出现像这次重庆旱灾中,有的农民没有听说过农业保险的怪现象了。
不过,人的感观会出现审美疲劳,保险创新谈的多了,却总是只闻其声,未见其形,更未闻其香,慢慢就会出现""话语疲劳"",久而久之,就会失去新鲜感,兴奋度也会降低。所以,香味的散发事不宜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