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安徽省正式启动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并连续9年纳入全省“民生工程”。9年来,农业保险累计为全省超过1.4亿户次农户提供2600多亿元的风险保障,累计支付赔款94.35亿元,受益农户4400多万户次。总体来看,安徽农业保险经受了严峻的大灾考验,保障能力显著增强,支农强农惠农效应进一步显现,特别是围绕“扩面、提标、增品”,提升风险保障和服务方面,实现了“四个突破”。
规模首次突破20亿,覆盖范围不断拓宽
2016年,安徽农业保险实现保费收入21.96亿元,同比增长12.52%,规模居全国第6位;粮食作物保险承保面积近1亿亩,位居全国第2位,覆盖率高达97.39%。其中,水稻和小麦分别位居全国第2和第3位。国元农险承保规模在全国五大专业农业保险公司中位居第2位。除大宗农作物和主要畜产品外,安徽特色农业保险实现保费收入3.55亿元,同比增长72.33%,首次突破3亿元大关,为全省特色农业和设施农业提供超过90亿元的风险保障,品种达到53个,包括:茶叶、烟叶、瓜蒌、葡萄、果树等经济作物保险,大棚草莓、蔬菜、水产养殖等设施农业保险等。
保额首次突破600亿,风险承载能力大幅提升
2016年,安徽农业保险为全省1500万户次农户提供了640多亿元的风险保障,保险金额同比增长9.63%。在省级出台补贴政策推动下,安徽农业保险实现“四个突破”,是2015年试点面积的10倍。以水稻、小麦、玉米为例,亩均保额分别由试点之初的300元、240元和240元,提高至每亩406元、367元和282元,覆盖了直接物化成本。2016年,针对100亩以上新型农业经济主体开展补充保险,亩均金额再次提高至800元、600元和582元,部分险种的保障程度已经向人工成本提升。全年补充保险赔款4.26亿元,简单赔付率超过200%,赔付绝收水稻超过300万亩,在该省遭遇50年一遇的暴雨洪涝灾害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理赔创历史新高,灾后重建保障功能凸显
2016年,安徽省农业灾害频发,上半年受低温连阴雨影响,沿淮淮北等小麦赤霉病灾情严重;入汛以来,先后发生13次强降雨过程,大别山区、江淮中部和沿江江南11市73个县(区)遭受强暴雨袭击,灾情损失为1953年以来最严重的一次。为做好灾后赔付,按照省防指、省减灾委的具体要求,安徽保监局强化宗旨意识和责任担当,指导行业坚持“赔快、赔足、赔好”原则,调集一切资源,全力做好查勘、定损和理赔工作,有力发挥了保险业抗灾救灾的功能作用。全年农险总赔款高达26.55亿元,简单赔付率120.9%。芜湖、安庆、池州、宣城、铜陵等沿江重灾区,赔款均超亿元,有力支援了抗洪救灾和恢复生产。农房保险赔款超过5000万元,受益农户两万多户,东至、霍山、宣州区、潜山、桐城等地赔付率均超过100%。池州市东至县张溪镇地处破圩圩口的5户农房,共获保险赔付122万元,最高一户获赔30万元,再创全国农房赔付新高。
创新取得新突破,服务农业现代化向纵深推进
2016年,安徽芜湖市超级水稻天气高温热害天气指数保险触发赔付条件,累计赔付130.19万元。同时,紧密围绕国家粮食价格改革和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在阜阳市开展玉米收入保险试点,承保面积6.66万亩;选择泗县、蒙城县开展玉米目标价格保险和“保险+期货”,覆盖两县全部规模经营主体,试点面积7.12万亩,创下国内大宗农作物“保险+期货”历史最大单,年底在期货价格和现货价格出现严重背离情况下,完善相关产品设计,累计赔付128.16万元,农户损失及时得到补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