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国、赵青云和高兴是三位来自不同地区的农民工,多年的工作和奔波,让他们对上海充满了感激。不过,在工作和生活中的遭遇,特别是在社会保障上遇到的困难,让他们对农民工目前在沪享受的综合保险有了一份说不清道不明的感情。
当身边的景色日新月异之时,农民工们也渴望在辛勤工作的同时,能够分享社会发展的成果,能够获得更好的社会保障。
装潢小老板张建国:
期盼综保与社保直接接轨
1989年,张建国拖着两只蛇皮袋,告别了妻儿,从江苏高邮乘着长途车来到上海。临别之际,老婆对他说,受到委屈,就回老家。老张却说,我不混出个人样,绝不回来。夜色朦胧中,车至上海。下车后,人流四散,拖着蛇皮袋的老张茫然四顾,却不知该去哪。
曾经特别羡慕本地职工
和绝大多数的老农民工一样,张建国职业生涯的第一站,也是从火车站电线杆上的小广告开始的。老张回忆说,那时,农民工到上海打工,当地要开证明,否则,就是黑工,像他这样毫无准备就跑出来的,哪里找得到正规的工作。所以,一看到电线杆上的“工地招工”小广告,就跑去应聘了。
说是应聘,其实就是拜见包工头。那时找工作难,包工头叨着半截纸烟,斜着眼,打量着前来应聘的农民工。头脑灵活的张建国赶紧买了两瓶“洋河大曲”送上,总算有了第一份工作―――砖头搬运工。
老张说,那时的工地上还有不少上海本地职工,拿的是月薪,还有奖金,下班时间一到,人就全不见了踪影。而他拿的是工分,记账,要到年底或工程结束才发钱。平时,就给点生活费。至于工作,包工头要他干多久,就得干多久,也没有工作日与休息日之分,至于加班费,就更别想了。
搬砖头这类的重活,很容易伤到手指。没想到,包工头却有言在先:谁伤了谁滚蛋,谁叫你干活不小心。张建国说,那时,只有下雨天才休息。每当雨天躺在工棚床上,他就特别羡慕那些本地职工。“上海人受伤了,不仅可以休息,还有工资拿。特别是伤得重的人,还可以申报工伤,我们就没有这个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