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新国十条”释放,鼓励投资养老健康产业

2015-06-250次浏览
小新客服
在江苏省,针对身体机能下降、意外伤害风险概率更高的老年人群,商业保险机构依然不失时机地开发老年人意外伤害保障计划,向高龄人群展开“攻势”。其实就整个社会而言,适时开发老年人保险,不论是指向未来的压力,还是现时的保障空白,可以有效减少老人财务负担,缓解老人生活压力。

保险与养老的结合,既是一场填补市场空白的商业博弈,更是一个着眼于未来的系统性安排。

从满足当下需求的老年人保险产品,到前置二三十年的养老保障计划,再到彰显战略投资眼光的养老社区规划,保险业和养老产业具有天然紧密的内在联系,针对这一重要的社会服务业,国务院明确表示支持商业保险成为个人及家庭商业保障计划最主要的承担者,支持有条件的保险企业建立商业养老健康保障计划,支持商业保险参与养老产业投资、公立医院改革和医疗保健设施建设。当然,“保险+养老”的多样化实践起步不久,精算数据尚不充分,盈利模式尚不清晰,配套政策尚不完备……保险“新国十条”释放的红利能否提振市场信心?

如果把满足庞大的养老需求作为终极目标,那么在跑向终点的途中,商业保险并没有将步入花甲之年的老年人群遗忘。

来自中国老龄委的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60岁以上老人突破2亿人;到2015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将达到16%;2030~2040年,中国每4个人中将有一位老人。自2015年以后,我国将进入人口老龄化迅速发展时期。

个人税收递延 只欠“政策东风”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呼声已久的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试点,此次保险“新国十条”明确提出要适时开展,争取在2015年内启动。监管部门更是表态“创造更好的条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提前启动试点。

然而,市场的预期并不那么乐观。虽然几大部委目前正在加强合作,力求提前启动试点,但相关城市的试点方案此前一直不能落地,已经说明几大部委在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试点上存在观点分歧,暂难达成一致意见。

国际经验表明,在国家财政并不富裕的背景下,通过延迟纳税这一激励政策,可以鼓励社会公众积累几倍甚至十几倍的养老金,不仅有利于促进保障体系建设,还可以大大减轻财政负担。若政策落实到位,这一试点将成为“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

对养老产业进行系统性安排的保险巨头,并未仅仅针对失能或卧床老人提供医疗康复护理服务,还推出相关联的养老保险产品,力求将养老服务及时前置。比如,诸多保险机构对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试点早已是摩拳擦掌、运筹帷幄,这也正好契合“商业保险成为家庭和个人商业保障计划的主要提供者”这一改革思路。在今年的中期业绩发布会上,中国人寿总裁林岱仁表示,针对该项试点,公司前期已经做了大量准备,一旦政策落地,将会全力跟进,加快开展试点,积极拓展这一市场。

聚焦高龄人群 合力铺开“保障网”

自2000年以来,江苏省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以年均增加41.9万人的速度高速增长,2013年底达到1494.7万人,人口老龄化进程在全国排名第三位。2012年8月,中国人寿江苏省分公司启动“安康关爱行动”老年人意外伤害综合保险计划,当年承保老年人57.77万人,2013年覆盖全省范围,承保人数达到332.15万人,全省老年人参保率达到23.3%。

事实上,早在2012年以前,中国人寿江苏省分公司已在部分地市试行老年人保险,取得一定成效,但从江苏老年人保险覆盖的深度和广度看,仍与政府期望、百姓需求相去甚远。

“这一次,按照"政府搭台、保险唱戏"的合作模式,全省各市、县、乡(镇)、村(社区)深化协作,形成职责明确、分工合理、规范有序的工作机制,目前老年人保险已在全省13个地市实现了全覆盖,100个县(市、区)已全面启动。”据中国人寿江苏省分公司团体业务部副总经理朱勇生介绍,在保费筹集上,全省各地因地制宜地探索出政府出资、企业捐赠、个人缴费、社会赞助等方式,个人自主购买的比例达到70%以上。

据了解,在业务规模较大的地区,中国人寿江苏省分公司按照每个乡一至两名的比例配备服务人员,承担老年人保险宣传、参保后解释说明、出险后协助办理理赔手续等工作,后续还将开展移动柜面服务。到2014年底,全省专职服务总人数将近千人。

“下一步,我们将扩大健康管理服务的覆盖面,为全省参加"安康关爱行动"的老年人统一采购健康管理服务,提供医疗及咨询服务,帮助有就诊需求的老年人找对医院和专家,免去在医院排队挂号的烦恼。”朱勇生称,截至2014年8月末,中国人寿江苏省“安康关爱行动”老年人意外伤害综合保险计划共承保393.38万人,同比增长63%,老年人参保率达26.31%,超过去年全年水平。目前全省近4万人获得相应理赔,累计支付赔款8000余万元。

高端养老社区 取决于“信任关系”

“这两年如果顺利建成,可以达到4万多个床位。”在不久前的一次公开访谈中,保监会副主席王祖继透露这一数据。眼下,保险主体通过股权、债权、基金等投资工具积极参与养老产业投资,一方面参与公立医院改革和医疗保健设施建设,另一方面探索养老产业发展模式,在很多省份试点投建养老社区,初步估算约投入300亿元资金。

作为险资的新兴尝试,养老社区对保险业的最大挑战无疑是运营模式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最早涉足养老产业的泰康人寿,继北京燕园、上海申园开馆后,第三家养老社区已于广州落户,明确了将医疗服务引入养老社区的“医养融合”模式;同样定位于中高端养老需求的合众人寿“健康谷”,集养生、养老、旅游、康复、医疗服务于一体,以临床医疗和专业护理作为技术支撑,正规划建设全国性的养老产业基地。

于2013年8月竞得苏州工业园区阳澄湖半岛旅游度假区方园242亩地块的中国人寿,已经设立国寿(苏州)养老养生投资公司,计划建成该公司在国内首个养老养生社区。据悉,如果工程顺利,2016年首批居民有望入住,以“养老养生+健康管理”模式向客户提供全过程、不间断服务。

上述模式既有共性又有差异,但毫无疑问,保险巨头无一例外将养老社区定位于高端人群,以弥补经验数据不足可能带来的定价风险。对外经贸大学保险学院教授王国军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如果险企能够与高端客户成功建立起高度信任的关系,并且高端客户数量达到了一定规模,盈利的目标就很容易实现。”

此次,保险“新国十条”释放利好,要求相关部门对投资养老健康产业给予“用地保障”。鉴于保险业与养老健康产业的天然联系,业内普遍认为,险企应是“重要受益者”。监管部门已经表态,鼓励保险主体设立不动产、基础设施、养老等专业资产管理机构,推进设立基金公司试点,支持保险机构以养老社区为基础资产设立投资计划等。

保险“新国十条”的出台,鼓励老年人投保健康保险、长期护理保险、意外伤害保险等人身保险产品,鼓励和引导商业保险公司开展相关业务。

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风险需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