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钟书曾经说过:留学就像是出痘子,出了之后就会有一种免疫力。由此看来海外留学还是带有一点冒险的事,然而出过痘子的人就真的可以“吃嘛嘛香”吗?
当人们面对国内越来越激烈的竞争环境,都有点想出一回“痘子”的欲望,于是大家开始按奈不住了。有的不惜重金报名参加各种语言培训班,更有的掷金无数打造自己的学历背景,一切都只是为了能去海外镀一镀金,至于投资留学的成本几时才能收回来,却成为人们心中的“隐疾”,通常是不愿为人前道之的。
“海产品”的流变
回想十年前,人们谈论到留学海外的人,无不带着绝对崇拜的目光,当他们衣锦还乡之时,人们冠之以“海归(龟)”的美名。举凡像点样子的企事业单位,就像抢购大闸蟹一样,谁家不招赘几个“海归”,就好像不能跟国际接轨似的。
然而当“海归”们乌泱乌泱上岸,铺天盖地回国觅食时,他们大多还没来得及捞到自己的第一桶金,就已经面临直接被OUT的命运。当年的“海归”们大多选择了颇为热门的商业类或管理类学科做为主攻方向,然而他们并没有国内或国外的工作经历,因此对工资期望值很高,希望一回国就能摆脱基层的蓝领工作,直接从事管理工作。在屁股决定脑袋的时代,“海归”们当年主动选择失去屁股的优势,结果难免沦为“海待(带)”(留学归国即待业)。
也有一部分“海归”相当务实,由于所学专业在国内尚没有与之相称的职位和薪水,所以他们干脆重新择业,放弃学以致用的根本思想,分析市场热门职缺与薪酬回报,想用自己海外浸泡出来的local tongue,重新出击,杀出个黎明。结果却往往不容乐观,放弃专业等于放弃吃饭的家伙,因为没有人愿意花两倍乃至多倍价钱只买一个精通一门外语的翻译机,于是“海归”摇身变“海失(狮)”(留学归国后失业)的也不在少数。
从“海归”到“海待”再到“海失”,是中国巨大人才价值链断裂的显露。在中国经济迅猛增长的时期,在中国需要大量中高端人才的时期,由于社会价值和人力资本价值扭曲,造成了企业和人才对于价值的误解,造成了企业和人才的浮躁心理,使得企业和人才都不得不付出高昂的机会成本和浪费大量时间。而这造成社会总成本的不断升高,使得中国看似具有的劳动力成本低廉的优势,变成了世界上最为昂贵的人才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