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君梳理来看:截至今年1月底,415只新基金“超期未募集”,27家公司“超期未募集”占比达到或者超过60%。
目前一些基金公司遭遇苦恼:一边是旗下“超期未募集”基金占比较高,导致上报新基金或受限;另一边是消化“超期未募集”的存量新基金,不适应市场环境或费钱费力。
起因是去年12月监管层发布“关于公募基金产品募集情况的通知”。其中一条是:自2017年1月起,对于超期未募集的基金产品数量达到或超过已批复未募集基金产品总数60%(分级基金及因外汇额度受限导致未能募集的QDII基金除外)的基金管理人,再次申报基金产品的,证监会将委托相关派出机构对基金管理人有关情况进行现场核查。
通知发布后,不少基金公司顿感压力很大,需要尽快将存量的新基金批文消化掉。但从监管层披露的去年11月底、去年12月底,以及今年1月底数据来看,基金公司的新基金“库存”压力不小,强力“去库存”的难度也高。
基金君梳理来看:截至今年1月底,415只新基金“超期未募集”,27家公司“超期未募集”占比达到或者超过60%。
1月底415只新基金“超期未募集”
创披露以来最高值
通常新基金申报获批后,需要在6个月以内完成募集。数据显示,1月底有415只基金“超期未募集”,即批文下发超6个月仍未完成募集。
而数据显示,去年11月底和去年12月底这一数据分别为412只、405只。经历了这两个月的去库存,“超期未募集”数据仍然较高,并呈现继续上升态势。
在监管层督促基金公司尽快完成新基金募集的情况,为什么“去库存”力度这么弱?并非是基金公司发行少了,去年12月和今年1月、2月分别已经有213只、93只、32只新基金成立。主要是新增的超期未募集的新基金数量很大。去年8、9、10月新基金上报和获批数量都不小,照此推算,今年一季度新基金去库存压力不小。
时间去年11月底去年12月底今年1月底超期未募集基金总数412只405只415只
混合型超期未募集最多
减少也最明显
究竟哪些品种“超期未募集”最多?答案是混合型基金。
据数据显示,截至1月底,目前超过6个月未募集的基金只数达到415只,其中股票型、债券型、混合型、货币型、QDII型的基金产品只数分别达到101只、115只、168只、20只、11只。
虽然混合型基金的“超期未募集”的大头,但是这类基金是去库存最快的品种。
从去年11月底和去年12月底数据看,混合型“超期未募集的”只数分别为181只、170只,目前有所下滑。
用图表更容易看出这一变化:27家基金公司”超期未募集占比达或超60%
暂时或无法申报新基金
按照规定,对“超期未募集”占未募集基金数量达到或者超过60%基金管理公司,再次申报产品的,将对有关情况进行现场核查,这是为了督促基金公司努力“去库存”,而目前有27家公司这一数据达到或者超60%,较去年12月底明显下滑。
截至1月底数据看,目前有57家基金公司旗下拥有“超期未募集”基金,而去年12月底这一数据为78家,显示出去年底和今年1月份部分基金公司去库存力度很明显。不过57家公司占全部基金公司超50%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截至今年1月,超过6个月未募集产品占已批复未募集产品总数比例超60%(含60%)的公司达到27家,更有11家基金公司这一比例为100%。而去年12月底这两个数据分别为33家和14家,显示出情况有所好转。
超期未募集产品占比超60%(含60%)的公司超期未募集产品占比100%公司去年11月底2610去年12月底3314今年1月底2711
去库存压力大
部分不适应市场新基金成难题
有基金公司向基金君表示会努力将存量基金发行以满足要求,再去申报新基金。
一位基金公司人士直言,目前该公司就在努力地“去库存”之中,不过手中拥有的一些新基金不太适应市场,渠道也不太给力,为了消化批文去刻意发产品也是一种浪费。而且也无法通过新基金申报将“分母”变大来降低比例,真是左右为难。
而这一情绪在不少“超期未募集”产品较多的公司中普遍存在,也有人士呼吁采取更灵活方式解决存量的超期未募集产品。
另一位业内人士也表示,目前股市、债市都不算太给力,尤其目前股票型基金比较难发,如果硬发很难获得市场认可,或许连成立都不容易。相对来说,可以打新的混合型基金更好发一些。
去年委外业务激发基金公司积极去上报新基金,不少基金公司还囤积不少新基金以备需要,导致部分基金公司手中“库存”充裕,一个不小心可能就超期未募集,可能这还需要时间去消化。基金公司今年上报新基金应该会更谨慎,更从自身需求出发,也有利于行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