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志刚,37岁,在一家私营企业工作,税后月收入1.2万元左右,住房公积金和社保都有;妻子33岁,目前在家休息(可随时上班,预计上班后月收入1万元左右).
现有住房四套,其中三套已一次性付清,另外有一套贷款,余额66万元,剩余期限17年,每月需还5400元左右;三套付清房款的住房中,其中一套市值50万元的房子出租,月租2000元;另外一套市值150万元的商品房和一套市值80万元的经济适用房给父母居住(短期内不考虑出租,如两套住房出租,每月可收回大概5000元租金).
家庭目前有银行定期存款50万元,活期存款30万元(以上存款有投资计划),股票市值7万元,投资金条市值10万元。有一车,每月油费大概1000元左右。
两人几年前已购买大病保险,每年共需缴费7000元左右,家庭每月生活费2500元,其他固定支出每年2万元左右(含四住房的物业管理费、供暖费、有线电视费、电话费、手机通讯费及车辆保险费)。双方父母的生活费无需二人承担,短期内无生小孩的计划。
理财目标
1、增加个人收入使资产保值增值,争取收益最大化。2、为夫妻养老做规划。3、对银行存款进行规划。
4、有计划再购买一套70万元左右的住房。
基本状况分析
杨先生37岁,妻子33岁,短期内还没有生育计划,可称为是准“丁克”(DoubleIncomeNoKids)家庭。目前仅有杨先生一人工作,家庭年收入16.8万元(含房屋租金),年支出13.38万元,收入支出比高达1:0.8,收入结构较为脆弱,不利于家庭财富积累。妻子虽然居家做全职太太,但有较强的工作能力,可随时上班,且月收入可达1万元左右。建议杨太太尽快求职,增加家庭收入现金流。只有做到“DoubleIncome”,才能使杨先生的家庭财务结构更加稳固、健康。
理财顾问
全国十佳理财师,渤海银行北京分行姜龙君
财务状况分析
杨先生现有四套住房,其中自住房产未提供市价水平,假设该房产为90平方米以下的小户型,初始贷款金额70万元,期限20年,首付20%,按近3年房产溢价50%推算,该套住房市值131万元。杨先生持有的不动产总市值为411万元,占家庭总资产的81%,近年来北京房价一路走高,杨先生的房产投资已取得可观回报,这或许是杨先生计划再次置业的动因。
从房价走势判断,因房价过快上涨引发的政策调控将产生“发酵”作用,使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的房价相对趋于平稳,甚至不排除小幅回落;但二线城市仍存在价格洼地,尚有一定的上涨空间。杨先生计划再购买一套70万元左右的住房,在北京恐怕很难找到适合对象,倒不如把眼光放到南方的二线城市,“海南国际旅游岛”固然不可复制,但仍有一些可供选择的城市:具备“海西概念”的福州,受益于“港珠澳大桥”的珠海,“充满活力”的长沙,“四季如春”的昆明,“慢摇舒适”的成都等,没有子女的牵绊,“丁克”族大可提前选择宜居的养老住所,实现投资、自住两相宜。
对于杨先生来说,采取自己擅长的不动产投资,来实现家庭财富保值、增值和退休养老规划,无疑是最为适宜的。
理财建议
现金侧重安全性与流动性
杨先生现有银行定期50万元,活期存款30万元,拟专项用于房产投资,因此要保持足够的流动性,不必在意其短期收益。
除保留5万元左右的应急储备金外,其余部分均可用于购房。这部分现金可选择高于活期利率的短期现金工具来投资,例如:三个月定期存款、七天通知存款、超短期银行理财产品、货币市场基金等,配置结构视资金使用时间和金额自主确定;日常支付应多采用信用卡或借记卡,不仅结算方便,亦可积累信用和积分等。
追加大病医疗加强保障
俗话说:“有钱与没钱只差一场病”。杨先生和妻子颇有“先见之明”,几年前就已购买大病医疗保险,时机相当合适。但从保费支出情况来看,目前已略显不足。对于杨先生这样的中产家庭,应陆续追加商业医疗保险数额,以全面覆盖风险,并考虑附加住院津贴保险,以免除后顾之忧。年保费支出可提升至3万元左右。
黄金可提升财富安全感
杨先生股票市值7万元。鉴于融资融券和股指期货推出后,股票市场对于散户的操作难度加大,建议杨先生选择低市盈率的蓝筹股中长线持有,在趋势不明朗的情况下,不建议追加股票投资。
杨先生持有实物金条10万元。该品种属于保值避险产品,增值效果不明显,可作为资产配置中的保守型资产继续持有。对于中产家庭而言,持有一定数量的黄金是必须且必要的,它可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家庭财富的安全感。
杨先生的房产多为全额购买,既避免了高额利息支出,又能享受一定的折扣优惠。仅有的一套贷款,还可享受7折利率,月供支出已控制在安全范围内。有再次购房计划,并储备了足够的资金,杨太太工作后家庭收支结构将进一步改善,还可考虑借助信贷杠杆增加购房实力。整体看来,杨先生拥有良好的理财习惯,思路清晰、考虑周到、出手及时、配置合理,具备较高的“财商”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