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保险在中国有光明的发展前景,这一点没有人否认;但对于健康保险特别是医疗保险如何才能取得长足的发展,长期以来都没有很清晰的解答。业界的烦恼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产品销售难,保费规模上不去。从健康保险原保费收入指标来看,2009年甚至出现了下降的苗头,而就2010年1月至5月的数据来看,健康险保费收入占人身险总保费收入的比例仅为5.6%,低于往年同期水平。二是赔付率过高,健康保险业务长期以来普遍处于微利或亏损状态。
显然问题不单单出在保险公司一方。也许我们可以说目前健康险经营者的专业性不够,创新水平低,不能有效满足消费者需求,但这不是主导性的原因。保险公司作为逐利的市场主体,从其本性上讲是不会轻易放弃大好市场机遇的;虽然在健康险的专业化经营方面大家都需要继续学习,但据笔者了解,许多经营健康险的公司创新产品、改善经营方式的努力一刻也没有停止过。
实际上,健康保险在中国的如此遭遇,折射出的是当前看病难、看病贵的医疗现状。卫生资源的紧缺是不争的事实,从2000年至2007年的国际比较数据来看,中国每万人口医师数为14名,世界排名第80位;每万人口病床数22张,排名在第100位左右。在这样稀缺的卫生资源中,优良的医疗技术服务资源更为有限,我国执业医师中具有硕士以上学历的仅占4.2%,大专及以下学历的占61.5%,所有医生接受专门医疗培训的平均时间不足3年。医疗卫生服务的相对短缺,演化出健康保险发展的两大掣肘因素。
首先,促成了消费者对专业医疗服务的复杂心理。消费者总是希望能够得到质优价廉的医疗服务,但现实总是不尽如人意的。有限的医疗资源过分集中在大城市、大医院,社区和农村承担基本医疗的功能不强,出现了“全国人民上协和”的局面。挂号难,以致握有名医专家号的“号贩子”屡禁不止;跟医生有效沟通也不是易事,调查显示,医生平均每13秒就会打断病人的话。从医疗服务提供者的角度来讲,由于医生特别是消费者热衷的专家医生数量太少,其人均工作负荷过重,分给每位就诊患者的时间本来就少;再加上为了避免医疗纠纷,医生又必须分出大量时间做好病历记录。患者支付了不菲的金钱和时间成本之后,面对的往往是拥挤的医院走廊和工作压力之下不愿开口、埋头苦写病历的医生。就医环境差,医患之间没有充分的交流,再加上医疗服务本身就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未必就能一药起效,所以,对于正规的医疗服务,他们有尊敬,有不满,有需要,又有不情愿,情感十分复杂。
基于这种情感,社会大众要么寄希望于“养生”来使自己远离医疗机构,要么就只能另辟蹊径了。比如,大家发现一些秘方、偏方简便易行,往往趋之若鹜。近些年各种养生之道、治病秘方大行其道,而大众健康类书籍更是触目皆是,随便打开去年任何一期的“开卷中国畅销书周排行榜”,非虚构类的Top 10中,健康类书籍总是占据半数以上的席位。从《人体使用手册》到《不生病的智慧》,从《求医不如求己》到《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养生”的概念不知不觉地被替换为“治病”,没有科学依据的奇思妙想、单个个体的偶然遭遇,稀里糊涂地成了创造奇迹的秘诀。虽然有“悟本堂”的倒掉,但与复杂而冰冷的现代医疗术语相比,大众健康书籍中的“泥鳅”、“茄子”疗法,似乎更加接近社会大众的文化心理。消费者无医自处的做法,虽属冒险,但也是无奈之策。这样,社会大众对医疗服务的需求尚且难以充分调动起来,对医疗保险的需求自然会受到较大压抑。
其次,也是更重要的,医疗资源的短缺造就了保险公司相对于医疗机构的弱势地位。从国际市场发育的历史来看,保险公司要想有效控制道德风险,进而遏制医疗费用和保险价格不断上涨的趋势,必须能够介入并影响医疗费用的形成过程,至少要能够监督卫生服务的必要性和合理性;而医疗机构之所以愿意让渡其医疗费用话语权,多是看中了保险公司的稳定客户群,这其中有一个暗含的前提,就是医疗资源出现了相对的过剩。美国管理医疗体制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之前笔者曾访谈过近10位美国蓝十字蓝盾牌健康保险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据他们介绍,美国保险公司对某些技术、服务的承保与否直接影响到其研发和应用,而就特定的医疗服务,医疗机构向保险公司收取的价格总是显著低于市场价格。以胸部CT为例,面对保险公司的协议价格为776美元至2586美元不等(取决于具体保险公司与医疗机构的谈判能力),大大低于市场价格3232美元。毋庸置疑,在供给相对过剩的医疗市场条件下,健康保险才有作为的空间。
眼下,由于我国医疗资源相对紧缺,医疗机构特别是以三甲医院为代表的高级别医疗机构并不需要担心“客源”的问题;而商业医疗保险市场又十分弱小,整个行业一年的赔付额还不足全国医疗费用的1%,这样的市场所提供的“客源”,显然不能为保险公司增加足够的谈判筹码。在脱离了保险公司管控的道德风险面前,医疗成本自然也难以控制,保险公司只能把业务重点集中在定额给付型险种上,不敢多做与实际医疗费用挂钩的补偿型险种。
都说健康保险复杂,它复杂就复杂在必须涉及医疗服务的提供方。从目前中国的情况来看,如果在医疗管理机制、运行机制、投入机制、价格形成机制、科技和人才保障、信息系统等方面的改革不能取得重大突破,医疗资源相对短缺的局面就很难扭转。又或者说,等新医改方案确确实实见了实效,健康保险也就真正见到了发展的大好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