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产品

OMO“削峰填谷”货币政策“不松不紧” 资金面松紧平衡

2017-06-202次浏览
小新客服
OMO“削峰填谷”货币政策“不松不紧” 资金面松紧平衡
“突然一下就紧了,大家都懵了!”有交易员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最近三天市场借钱难度陡增,主要期限资金利率大幅上行,这与7月上旬的意外宽松形成强烈反差。面对突发“旱情”,19日央行再度放量开展1400亿元逆回购操作,不过连续三日逾千亿净投放下“补水”效果仍有限,资金面仍维持紧势。

市场人士指出,短期流动性趋紧主要归因于缴税走款、资金到期规模较大、商业银行海外分红、外汇占款持续流出等,预计央行仍将适时“补水”以平缓资金面波动,且随着季度性因素消退,资金面紧张形势大概率明显缓解。前瞻来看,考虑到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和央行的最新表态,结合近期央行在公开市场上的系列操作,货币政策仍将保持稳健中性,在“不松不紧”、“削峰填谷”式的货币操作下,资金面有望维持在实际中性。

本周伊始,“资金面由松到紧就在一瞬间”的情节再度上演。

周一(17日)午后14:30开始,上交所质押式国债回购市场上,GC001利率自3.2%一线快速逼近4%,尽管尾盘有所回落,最终加权值仍报收3.25%,较前一个交易日上涨46BP;随后的周二GC001高开高走,多数时段徘徊于4.5%左右的高位,当日加权利率大涨118BP至4.42%;周三尾盘,GC001直线拉升至5.8%之上,加权利率则继续上涨31BP至4.74%,创7月以来新高。

“突然一下就紧了,大家猝不及防!”有券商交易员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前两周还能以略超3%的价格借到7天资金,而本周以来7天利率基本都在5.5%以上,甚至隔夜利率也达到5%左右,如果7天借不到就只能被迫滚隔夜。

银行间货币市场同样明显收紧,至19日收盘,银行间质押式回购市场上(存款类机构),隔夜利率从上周末的2.60%升至2.77%;指标7天加权利率也从2.74%涨2.83%;更长期限的14天、21天加权利率分别报4.0505%、4.4925%,较14日均上行逾60BP。

市场人士指出,短期流动性骤然收紧,主要归因于缴税走款、资金到期规模较大、商业银行海外分红等多因素叠加,尤其7月份财政缴款规模可能超过5000亿元。国泰君安证券固收首席分析师覃汉指出,资金面突然趋紧,背后的原因可能有三点:第一,7月逆回购到期量不小,仅上旬就有5300亿元到期。第二,7月是传统的缴税大月,财政存款的增加给资金面带来压力。第三,6月份外汇占款仍在环比下降。

面对“旱情”,央行再度显露出对流动性的呵护。

周一早间,央行开展1700亿元逆回购操作,实现净投放1400亿元,创逾一个月最大单日净投放;周二,央行逆回购操作继续加码至2000亿元,交易量刷新近一个月新高,实现净投放1305亿元;周三,央行继续开展1400亿元逆回购操作,净投放1000亿元。本周前三个交易日,央行已累计开展逆回购5100亿元,累计实现净投放3700亿元。

不过,在央行祭出天量逆回购后,资金面依然偏紧,引发市场对货币政策是否“明松暗紧”的猜测。尤其从央行近期在公开市场上的一系列操作来看,逆回购“锁长放短”与MLF“锁短放长”操作持续相悖,一时间市场对央行操作意图众说纷纭。

逆回购操作方面,央行自7月11日重启公开市场操作之后,至19日累计开展逆回购7200亿元,其中5300亿元为7天期,仅1900亿元为14天期,28天期操作暂停。与此同时,这期间到期的3500亿元逆回购中,7天期仅700亿元,28天期则有2800亿元。整体上,逆回购操作体现出“锁长放短”的倾向。

MLF方面,央行则体现出“锁短放长”的操作倾向。4月以来,MLF投放呈现每月一次性足量对冲到期量的特点,同时投放期限逐渐拉长至1年,在6月、7月仅进行了1年期MLF操作;4月以来,MLF投放量为18125亿元,其中1年期高达16180亿元;回笼的15113亿元MLF中,1年期仅1693亿元。

该如何理解逆回购与MLF的相悖之处?天风证券固收首席分析师孙彬彬指出,实际上,央行在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已就这一问题给出明确答案:“央行公开市场操作主要使用逆回购和MLF,目的是‘削峰填谷’,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基本稳定”。

孙彬彬认为,逆回购在操作上主要是为了熨平短期性因素的影响,比如财政收支节奏、季节性因素等。MLF操作意在“弥补银行体系中长期流动性缺口”,主要为了对冲外汇占款变动对基础货币的影响。央行这种操作已持续了相当长一段时期,实际上反映的是央行越来越稳健“中性”的操作内涵,即从前期实际“中性偏紧”的操作,回归至实际“中性”。

进一步结合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提出的“坚定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以及17日央行在党委扩大会议中强调“保持货币政策稳健中性”来看。多数机构认为,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仍将延续,央行“削峰填谷熨平流动性”的意图不变,未来“不松不紧”将是主基调。

“等缴税的扰动过去,估计资金紧张不了几天。”前述交易员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

考虑到本周是缴税走款高峰期,且下旬还有商业银行海外分红等因素,资金面可能面临较多扰动,机构出资心态比较谨慎,短期流动性仍可能面临压力,但市场人士认为,后续央行仍将适时“补水”以平抑资金面波动,且随着季度性因素消退,资金面紧势大概率将缓解。

孙彬彬指出,前瞻来看,央行当前操作更靠近“实际中性”,也就是所谓的“不松不紧”。其一,下半年经济仍面临下行压力,虽不足以改变货币政策基调,但仍有保持中性操作的必要;其二,随着M2增速、理财增速等大幅下降,金融去杠杆已取得初步成效,货币政策没有进一步收紧的必要;其三,外围因素仍受到通胀下行的制约,“鸽派”声音再起,短期内对国内货币政策的制约较为缓和。孙彬彬认为,在“不松不紧”、“削峰填谷”式的货币操作下,资金面有望维持在实际中性,资金利率保持在利率走廊内运行。

申万宏源证券固收首席分析师孟祥娟亦称,结合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提出“保持货币信贷适度增长和流动性基本稳定”,出于金融稳定和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的考虑,预计下半年资金面不会出现大幅的放松和收紧。

综合机构观点来看,在超储率维持低位的背景下,缴税、分红、资金到期规模较大、外汇占款下降等因素的扰动不容忽视,短期资金面仍然承压。不过央行保持流动性基本稳定的意图同样明确,“不松不紧”、“削峰填谷”式的操作基调下,对资金面也无需过于担心,预计未来资金面将维持松紧平衡。.klinehk{margin:0 auto 20px;}
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风险需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