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大鳄“涉险”揭秘

2011-10-240次浏览
小新客服
深谙保险融资平台好处的股神巴菲特,在A股市场也并不缺乏传人。本文将为您揭秘资本大鳄的“涉险”经历。

深谙保险融资平台好处的股神巴菲特,在A股市场也并不缺乏传人。

统计资料显示,A股市场上除了中国平安、中国人寿等业界大佬,国内中小型保险公司中,能够占据上市公司大股东宝座的并不多见。

正因为如此,在同时成为精达股份第一大股东、宝光股份第二大股东之后,华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华安保险)一举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有意思的是,精达股份原大股东广州市特华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下称广州特华),与华安保险第一大股东特华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下称特华控股)的实际控制人同为自然人李光荣。

作为国内最为低调的资本大鳄之一,被称为特华系掌门人的李光荣,其资本运作过程并不为外界所熟知。

然而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华安保险在特华系绘制的资本图谱中始终占据着至关重要的一环。

一切从保险开始

在2004年通过入主精达股份亮相A股市场之前,特华系最为知名的资本运作便是对华安保险的收购。

“特华系这几年之所以能够不断做大,跟当初获得华安保险这个金融平台有着密切的关系。”北京一位接近特华系高层的人士对此坦言。

尽管一直到2004年才完成对精达股份的收购,但事实上早在2003年10月份广州特华就与精达股份原大股东铜陵市国资方面达成收购意向,并支付了5000万元的首笔收购款。

而巧合的是,上述收购恰好发生在特华系入主华安保险后不久。

2002年上半年,成立6年之久但业绩始终无法令股东满意的华安保险,最终被选择出售,而李光荣旗下的特华控股正是接盘者。

为规避保监会对收购国内保险公司10%以上股份需要特批的规定,李光荣一共联合了6家关联企业,组团收购华安保险。而特华控股将其收购比例严格控制在了10%以内。

而截止到去年接手精达股份,特华控股在华安保险的持股比例已经上升为20%。

成立以来并不突出的经营业绩,让华安保险的每股出售价格仅为0.58元,特华控股及其他几家关联收购方以2.9亿元的价格获得其70%股份,使得华安保险成为中国第一家民营控股财险公司。

由于特华系之前并无保险行业的运作经验,这一收购并不为外界看好。

但实际上,在前述接近特华系的学界人士看来,特华系进军保险业并不是突发奇想。

可供佐证的是,作为特华系的另一大资本运作平台广州特华的发起人股东,侯伟英具有丰富的保险从业资历。

相关工商资料显示,广州特华1998年设立时,仅有李光荣和侯伟英两名自然人股东,持股比例分别为88%和12%。出生于1965年的侯伟英,具有多年保险行业从业资历,而这也被认为是特华系此后“涉险”的一大原因。

在1987年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管理系之后,侯伟英曾经担任过平安保险广州分公司业务管理部副经理一职。出资创办特华投资之前,侯伟英还曾参与同福人寿保险的筹备工作,任该保险公司筹备办主任助理。

盈利能力一般的华安保险对于有备而来的特华系,究竟有着怎样的特殊意义?

精达股份收购迷情

事实上,在完成对华安保险的收购之后,特华系并没有停止其在资本市场的运作,而是迅速将目光瞄向A股的上市公司。

近水楼台先得月,与铜陵市政府过从甚密的李光荣,将刚刚上市一年的精达股份选为自己资本运作的另一大重要平台。

2004年初,精达集团的实际控制人铜陵工业国资经营有限公司,决定将精达集团所持有的精达股份6300万股中的3168万股,作价9500万元转让给广州特华。

精达股份剩余股权则被包含在精达集团内,一并出售给了湖南湘晖资产经营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湖南湘晖)等两家民企。

刚刚拿下华安保险的特华系,此番又在资本市场迅速出手,再度引发外界的不同猜测。

广州特华的工商资料显示,该公司2001、2002年的资产总额分别为6023.81万元和6836.56万元,净资产则分别为4648.43万元和5059.75万元。

同时,与上述资产相对应的的盈利能力也并不突出。据上述资料显示,广州特华2001、2002年的营业收入分别只有917.53万元和1056.8万元,净利润则仅为374.27万元和411.32万元。

然而,被收购方精达股份的盈利能力却远远强于广州特华。2001、2002年该公司的净利润分别高达1984.43万元和2076.59万元。

正因为如此,广州特华收购精达股份也被投行界人士视作一场蛇吞象式的并购行动。

而更加令人不解的是,刚刚于2002年斥资收购华安保险股份之后,特华系又能够迅速拿出9500万元巨资,不得不令人对其充裕的现金流刮目相看。

实际上,广州特华的资产规模,正是在李光荣入主华安保险之后才开始骤然增加。

工商资料显示,2002年底广州特华的注册资本还只有3800万元,但次年出面收购精达股份时,这一数据经过一次增资扩股后便突然跃升为2.1亿元。

在公司注册资本激增的同时,广州特华的财务报表上还发生着其他鲜为人知的变化。

2003年公司的预付账款由上一年的0增加至5000万元,其它应付款则由上一年度的1425万元增加至4988.22万元。

据广州特华解释,上述5000万元的预付账款是收购精达股份的预付款项。而近5000万元的其它应付款中的主要部分,则被解释为账龄在一年以内的往来款项,但对于这笔款项从何而来,却只字未提。

另一项数据则显示,广州特华在完成收购前三年的累计营收只有3161万元,在专业财务人士看来,这一数据让近5000万元的其他应付款显得更加可疑。

“从这些现象来看,不排除这笔收购款有从别处借来的可能。”上海某券商并购部高层对此坦言,而具有充足现金流的华安保险则成了被怀疑的首要对象。

此后的事实说明,上述怀疑并非没有道理。

2010年8月,华安保险因深圳市瑞银投资公司(下称深圳瑞银)无法履行《还款协议》,而上诉至上海市第一中级法院。

因广州特华曾将其持有的5400万股精达股份的股票,质押给华安保险,为深圳瑞银的债务提供担保。上述股份最终被按照每股10元的偿债价格,抵偿深圳瑞银高达5.4亿元的债务总额。

有意思的是,在2003年9月签订精达股份股权转让意向书时,特华系的收购阵容中就曾出现过深圳瑞银,但在此后正式公布的收购方案中,本欲收购精达股份28%股权的瑞银投资却悄然退出。

事隔多年,深圳瑞银再度以戏剧化的方式出现在特华系的资本运作之路上,难免引起外界的更多遐想。

与华安保险有过合作的一家保险机构人士透露,“华安的业务结构中储金型业务占比较一般公司高,储金业务是容易获得大额可用沉淀资金的业务,华安做的非常多。”

而对于特华系是否会以此作为基础,进行相关资本运作的疑问,该专业人士坦言“不排除这个可能”。

另一条消息显示,今年6月华安保险获得海航系25亿元的增资,而海航系获得19.6%的股份,在上述专业人士看来,这一方面解决了华安保险长期以来偿付能力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也使得公司股权结构更加完善。

而在此之前,外界就一直有传闻称华安保险二股东湖南湘晖与特华系关系暧昧。

有趣的是,本次对华安保险欠钱不还的深圳瑞银,在广州特华筹划收购精达股份时,还是湖南湘晖的大股东,但此后在湖南湘晖出面收购精达集团时,深圳瑞银选择了悄然退出。

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风险需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