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产品

陈立秋:投身公募再出发 放眼港股谋布局

2017-03-062次浏览
小新客服
陈立秋:投身公募再出发 放眼港股谋布局
2017年1月,陈立秋正式加盟长安基金,担任投资总监。在此之前,他曾就职于海外对冲基金,担任过券商的研究主管,管理过保险资金和家族办公室资金,自己创办过私募,练就了一身A股、港股、美股多市场作战的本领。

 在资本市场全球化趋势下,陈立秋认为,未来中资机构对全球大中华资产的定价话语权正在提升,加强境外投资是公募行业国际化的大势所趋。而当下,港股正显现出价值洼地的特征,值得加大布局。

 在清华园学了7年水利之后,陈立秋越发清晰地认识到,自己既不擅长也不喜欢CAD画图,与其将来成为一名中不溜秋的水利工程师,不如另辟蹊径,寻找真正契合自己所长的职业道路。于是,对自己数学推理和逻辑判断能力较为自信的他,果断选择了投身金融行业。在一家保险公司担任了2年管理培训生之后,他踏上了前往上海的列车,就读中欧国际工商学院MBA项目,并自此开启了投资生涯。

 “事实上,不仅仅是职业发展,扬长避短的思路也同样适用于投资。”回忆起当年的选择,陈立秋说,投资的第一要点是明确自身的长处和短板,严守能力圈法则,将重心放在自己擅长的事情上。

 在中欧求学和实习期间,他辗转尝试了诸多不同的金融岗位,包括VC/PE、商业银行、企业并购、二级市场投资等等,慢慢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二级市场投资。

 从中欧毕业之后,2008年-2009年间,陈立秋任职于香港对冲基金Blue Pool Capital(该基金为外界所了解,主要因为其2015年为马云、蔡崇信等阿里高层设立了家族理财办公室)担任投资经理,同时覆盖对美股、港股及A股的研究和投资。在这段从业经历中值得记述的一笔是,他成功构建了可转债(爱基,净值,资讯)、封闭式基金、股指期货的套利组合,年度组合收益达到20%以上。

 不过,在彼时那场百年难遇的金融海啸中,Blue Pool Capital也难以独善其身,基金自2008年底起遭遇大额赎回。“在那个恐慌的年代,任何买入的理由均宣告失效。你也许认为某只股票已经跌出了价值,值得加仓,但第二天市场回应你的是股价继续大幅下挫。这也给了我一个刻骨铭心的教训。”陈立秋表示,“一方面,作为投资经理,固然要对自己买入股票的价值有较为理性的判断,选择那些即便股价下跌仍然敢于加仓的股票;另一方面,当我们谈论价值投资时,隐藏的一大前提是,要做好流动性的预判和管理。”

 离开Blue Pool Capital后,陈立秋的下一站是卖方研究,2009年-2012年担任江海证券研究主管,带领团队负责消费、TMT、交运等中下游行业的研究。在此期间,他的选股体系日臻完善,尤其是在2010年的结构性行情中,其推荐的3只股票投资组合,当年平均涨幅超过100%。

 此后,陈立秋再次转战买方,在人保资产管理过港股账户,也与朋友们合伙创办过私募基金公司。在履新长安基金之前,他在鸿商资本担任董事总经理,并被委派至鸿商旗下中法人寿担任投资总监。任职期间,他所管理的30亿股票账户在股灾前全部清仓,当年实现80%的投资回报。

 “因为从业之初在对冲基金的经历,我追求的是以承担较低风险为代价获取中等收益回报,因此比较注重控制回撤,既重视基本面选股,也强调需要在合适的估值位置及时兑现收益。”陈立秋表示。

 谈到如何选股,陈立秋十分认同彼得·林奇(Peter Lynch)将公司分为六种基本类型的做法,即缓慢增长型、稳定增长型、快速增长型、周期型、资产隐蔽型以及困境反转型。与彼得·林奇一样,陈立秋也不喜欢将有限的时间和资金浪费在缓慢增长型公司上,而是孜孜以求于挖掘快速增长型公司,并适当补充一些稳健增长型公司。

 “我对于新生事物一直保持着浓厚的兴趣。当新的商业模式诞生,我会第一时间去接触和体验,比如我的手机上就下载了很多APP,像摩拜、OFO等共享单车之类应用都是很早就安装了。”陈立秋表示,自己的选股风格偏向成长股,快速增长型公司是自己最喜欢的股票类型之一,因此对于新兴产业(爱基,净值,资讯)领域的动向保持着密切关注。

 他强调,挖掘出能够上涨5-10倍的快速成长型公司,固然可以事半功倍,极大地提高投资组合业绩,但是正如彼得·林奇所言,“投资快速增长型公司股票的诀窍是弄清楚它们的增长期什么时候会结束,以及为了分享快速增长型公司的增长所付出的买入价格应该是多少”,对于介入和退出时点的要求很高。往往这类公司在度过了快速成长期之后,就变成了稳健增长型公司甚至是缓慢增长型公司,届时市场赋予的估值水平将大打折扣。因此把握这类公司最为快速的成长期尤为重要,这也要求投资人对于产业趋势、公司基本面的理解要十分到位。而稳健增长型公司波动性比较小,能为投资组合提供较好的保护作用。

 对于困境反转型公司和资产隐蔽型公司,陈立秋认为,这两类公司不是那么容易找到,但也属于自己比较喜爱的品种。比如港股市场中的澳门博彩股,就属于资产隐蔽型公司。

 不过,他同时也坦承,正如之前所提到的,投资需要对自己的能力圈有清晰的认识,对于不擅长的领域尽量不碰。“比如在这六类股票中,我最不擅长的就是周期股。我常用的方法是miDDle-down与bottom-up结合,对于宏观经济的理解不深,因此除了金融地产之外,很少涉足周期股投资。”

 除了大量案头工作以外,陈立秋也十分喜好调研,乐于从细节中发掘公司潜在的变化。

 “举个例子,我在2012年挖掘了一家港股TMT公司,当时正值浑水做空中概股,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当时我意识到这是个非常好的买点,之后这家公司股价也涨了好几倍。但是2014年出席公司业绩发布会的时候,发现公司管理层无精打采,精神面貌不佳,我感觉到公司团队的战斗力已经下降,就卖出了股票。类似的细节是在财务报表里看不出来,但对于选股不可或缺。”

 对于任何一位基金经理而言,有可圈可点的选股成功案例,也必然会有看走眼的时候。对此,陈立秋表示,常在河边走,哪能不遇到黑天鹅,踩到业绩地雷是不可避免的事情。但一旦看错,要有果断纠错的能力。

 在2017年年初,展望A股全年行情,陈立秋曾经判断,预计上证指数将维持全年震荡向上、前高中低后高的趋势,整体市场会比去年好,全年应该有5%到10%的涨幅,但5月至8月需要留意回调风险。

 春节之后,A股市场已经走出了一波“小阳春”行情。站在目前的时点,他基本维持着此前的判断,认为当前中国经济复苏虽然超出预期,但本质上是企稳而非大幅好转,资金会缓慢流入A股而非大举流入。

 相对于A股市场,他更为看好港股的机会。事实上,他到任长安基金之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即是组织发行了一只港股通专户产品,且后续的沪港深公募基金也已在计划中。

 陈立秋分析表示,目前港股的市盈率是12倍左右,低于全球其他主要市场,而A股估值最低的上证指数也在16倍左右。特别是对于AH折溢价较高的股票,港股市场估值优势明显。从历史数据来看,相对于全球主要市场,无论是市盈率还是市净率,香港市场均处于自身的相对低点。

 从公司质地来看,港股资产的“性价比”仍然出色:超50%的净资产ROE>10%,且近40%的资产PB<1。经过本轮金融危机,虽然港股资产和收益质量有所下滑,但港股基本面也基本触底,周期行业复苏有望推动整体ROE回升至12%-15%,业绩增速回到10%。在港上市的中国内地公司大都是各行业或各细分行业的龙头企业,质地良好。并且,港股市场中还拥有一批A股没有的香港、澳门和海外经营的公司和行业。

 在他看来,资金增配港股的热潮仍在进行中,各类中资机构将是积极布局港股的主力:假设保险资产保持20%的增速,其中3%的资金配置于港股,有望为港股带来2500亿元的增量资金;假设2017年新发行沪港深基金维持2016年下半年的节奏,全年发行600亿元,平均配置港股比例维持在60%,将为港股带来增量资金360亿元;假设部分银行资金通过委外等方式投资港股,也将带来千亿元以上的增量资金。

 对于港股投资,陈立秋重点看好四类公司:一是高股息蓝筹,这是市场的中流砥柱;二是医药、TMT等领域快速增长或稳定增长的公司;第三,虽然自己并不擅长周期股,但考虑到中国经济正在复苏,且港股周期股公司估值大幅低于A股市场,这一板块也值得关注;四是受益于PPP和基建投资的相关公司。

 对于A股市场的机会,他相对看好三大方向:首先关注国企改革主题。随着央企分类、混改方案等国企改革重磅文件的陆续出台,国企改革正从表层改革逐步触及核心的深层改革,其中上海板块国企改革的投资机会尤为值得关注;其次,PPP模式已成为稳增长的重要工具,PPP顶层设计正在加速推进,已成为短期经济增长的着力点之一,未来将继续看好PPP相关投资领域的中长期成长机会,尤其是环保行业;第三,随着经济结构调整,一些顺应经济转型的行业有望脱颖而出,例如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爱基,净值,资讯)、高端制造(爱基,净值,资讯)、生物医药等。这些类型公司有一定的技术壁垒,在国家大力扶持的情况下,整体趋势将继续向上。
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风险需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