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产品

高温频现,气象专家解析全国炎热背后的原因

2024-06-19382次浏览
小新客服
6月18日白天,京津冀等地再次迎来35—38摄氏度的高温天气,未来三天,京津冀及河南、山东等地仍将持续高温,日最高气温可达37—39摄氏度

6月18日白天,京津冀等地再次迎来35—38摄氏度的高温天气,未来三天,京津冀及河南、山东等地仍将持续高温,日最高气温可达37—39摄氏度。中央气象台18时发布高温黄色预警,连续发布高温预警已超过10天。预计6月19日,多地将迎来35—36摄氏度的高温天气,高温格局下,人们不禁要问,高温频现的原因何在?今年夏季是否会迎来破纪录的高温天气?国家气候中心专家提供了解析。

自6月8日起,我国北方高温天气持续升温。截至6月14日,228个国家气象站日最高气温均超过40摄氏度。6月16日,华北、黄淮地区高温略有减弱,但范围有所缩小。而自6月17日起,高温天气再度卷土重来,尤以京津冀地区为主要高温中心。那么,为何北方高温频繁出现呢?

国家气候中心首席预报员郑志海指出,区域高温天气的形成直接源于阶段性大气环流的异常。我国东部地区的高温主要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西风带暖高压的共同影响。在暖高压控制地区,下沉气流盛行,天空晴朗少云,难以形成云雨,同时太阳辐射强烈,近地面受热加剧。当高压系统异常强大且稳定时,便容易形成持续性高温天气。郑志海介绍,全球气候变暖是导致全球极端高温事件频发的气候背景。同时,尽管自2023年5月结束的厄尔尼诺事件已消退,但其滞后性影响仍在持续,且预计夏末秋初可能进入拉尼娜状态。厄尔尼诺/拉尼娜事件通过海气相互作用影响着全球大气环流,导致全球范围内气候异常,我国也不例外。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趋势加剧,近年来我国高温天气的特点在不断凸显,包括首发日期提前、频次增加、累计日数增多、影响范围扩大、综合强度增强等。全国区域高温过程发生频次和累计日数均呈增加趋势,从1981—1990年的平均每年3.3次增至2011—2020年的4.1次。累计日数显著增多,平均每10年增加4.8天。同时,影响范围和平均强度也在逐年扩大和增强。国家气候中心气候服务室副主任李修仓表示:“预计今年夏季,全国大部分地区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高温天数较多,部分地区可能迎来极端高温。”

面对高温天气带来的影响,国家气候中心气象灾害风险管理室研究员翟建青建议公众做好户外活动、生产施工等保障措施。老弱病幼人员应减少户外活动,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户外工作者应避开中午高温时段,备足饮料和防暑药品。

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风险需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