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分红险一举取代投资型保险,成了市场的新宠。2010年中外保险公司推出的约50个新品中85%是分红型险种。业内人士认为,分红险的大比例增加证明了保险产品渐渐回归其保障本质,是整个行业理性回归的表现。不过,分红险集中出现的背后也存在着巨大的利益推动。
保险行业返璞归真?
2007年资本市场的高涨,曾使得部分保险公司出现强烈的投资冲动。他们大量发展短期投资型保险业务,特别是银行渠道业务,以实现规模化快速增长。到2008年上半年,这种冲动达到顶峰,寿险保费收入同比增长64%,创下十年增速新高。今年分红险的异军突起,被市场人士看做是保险行业理性回归的标志。
对于当下分红险“一险独大”的现象,有专家表示这是一段时间内市场发展的自然规律,是在资本市场、大众需求的改变下,保险市场的正常变化,也可以说是在当前环境下,保险产品渐渐回归其保障本质。未来几年的保险市场,纯保障型的产品比重会进一步上升,投保者对保障型产品需求会更加积极。
客观方面,受到整个投资市场大幅回调的影响,投资型保险收益明显下滑,这给分红险提供了“可乘之机”。一般来说,在资本市场波动情况下,投连、万能等投资型业务因投资账户波动明显,有可能出现较大投诉与退保风险。而分红型保险业务发展则相对稳定,其“平滑机制”最终使红利分配不会随市场波动而波澜起伏,并将分红稳定到一个长期可持续的水平上,避免大起大落,最终使分红能满足客户对红利的预期。
保费昂贵“利”字当头?
其实,除了资本市场调整的因素外,分红险走红的背后则是保险公司利益驱动。据业内人士介绍,新的会计准则带来了整个保险市场格局的变化。自2010年起,保险公司的保费将按收入和规模两种口径统计。投连险、万能险因要剔除非风险保障成分的“保费收入”,“保费确认率”将大大降低,万能险的保费确认可能降至30%以下,投连险的保费确认则可能降至10%以下,而分红险的保费确认则高达95%以上。在新的会计准则执行情况下,市场份额将重新按“保费确认率”或“保费收入”排名。为了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各大公司纷纷扩大分红险的比重。
此外,光大永明人寿营销培训部的培训室主任赵龙告诉记者,就公司内部来说,更多地开发分红险使公司对利润的掌控更加灵活,同时分红险的保费比较高,所以公司也更愿意加大分红险的开发。
不难发现,分红险的扎堆出现更多的是符合保险公司的利益。
分红保障功能倒挂
众所周知,与投资型保险不同,分红险的最大特色还在于保障。不过,事实是许多投保人在购买分红险时看中的是高分红预期,而并非保障功能。甚至很多人都将分红险理解为投资型保险的一种。有投保人在购买分红险时坦承,主要看中的是分红险背后的高收益,至于保障功能则是考虑的次要因素。有银行人士表示,由于银行出售的理财产品很多,购买者免不了将基金和银行理财产品进行比较,因此,银行所销售的分红险一旦前期分红率较高,特别有助于现有产品的出售。
2009年,平安人寿给出的分红险回报达到了4.5%~5%;中国人寿次之,分红率平均在3.5%~3.6%,最高可达4%;太保寿险分红率为3%~3.5%,均高于银行同期利率水平。分红险的分红率对投资者来说具有比较大的吸引力。
今年以来,保险公司开始揣摩投保人的心理,通过提高分红的方式吸引投资者。泰康人寿宣布,今年7月起将向全国800多万分红险客户派发超过36亿元的特别红利,通过高红利派发方式吸引投保人眼球已成为行业竞争的惯用方式。
年初以来分红险在保险公司业务占比中快速上升,有数据显示,分红险在合众人寿、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中国太保、泰康人寿的寿险业务中的保费占比已经高达90%、80%、70%、40%、60%以上,而与分红险大热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万能险保费收入大幅缩水。
有业内人士表示,投保人购买分红险时更关注高分红预期实际上已经进入了一种投资误区,保险公司的高分红策略则对投保人进行了错误引导。这并不利于保险行业的健康发展。分红险热销,短期内对于寿险业的增长将有一定的拉动作用,但其长期效应尚有待观察。因为一旦资本市场和金融市场的环境发生变化,分红险分红率将会下降,导致投保人失望不已,增加整个市场的风险。可以说,目前的分红险市场红红火火的背后已经出现了一些隐患。
该业内人士提醒投保人,购买分红险应避免一些误区。主要包括:误区一:把分红利率和存款利率比较。保险和银行存款本是两码事,不要误以为分红险就好像钱存到银行而回报率又比银行高。误区二:分红险一定有高回报。分红险是保险,首先考虑保障功能,其次才应考虑投资功能。误区三:分红险一定有分红。分红收益主要来源于该险种投资账户的可分配盈余,分红本身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分红率可能低于银行同期利率,甚至红利为零的可能性也同样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