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4世界机器人大会的开幕式上,北京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研发的“天工1.2 MAX”首次亮相。这款身高173cm、体重60kg的人形机器人展示了出色的长程任务能力,吸引了数百名观众的目光。然而,尽管在展会上展示了跳舞、搬运、写书法等多项技能,人形机器人产业化应用仍面临诸多挑战。
展会上,不少人形机器人展示出在实际场景“动手干活”的能力,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许多人形机器人表演时间有限,需要定期充电或人工散热。业内人士指出,人形机器人在软硬件方面仍需进一步突破,使其能够更好地适用于工厂等场景。
人形机器人在应用场景拓展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北京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工程师韩刚介绍了“天工”机器人的通过能力和奔跑能力,强调了人工智能大模型在提升机器人感知和决策能力方面的重要性。
尽管在人形机器人领域有企业不断推出更强性能的产品,如宇树科技的人形机器人G1量产版本,以及科大讯飞在人形机器人“大脑”方面的布局,但人形机器人仍需克服功耗和成本等难题。猎豹移动董事长傅盛表示,人形机器人在稳定性、成本和能耗方面仍存在挑战,产业化应用尚需时日。
王兴兴认为,人形机器人的发展受限于人工智能的能力,特别是在AI模型、训练数据集和场景落地部署方面。尽管有企业在关键零部件领域不断创新,如谐波减速器在人形机器人关节旋转部位的应用,但人形机器人市场需求空间仍在不断扩大,为相关产业链带来发展机遇。
虽然人形机器人领域存在泡沫问题,但王田苗认为,泡沫在技术发展中也有其积极作用,可以加速产品应用和成果转化。他建议人形机器人创新企业通过专注细分领域或追求通用技术突破来应对挑战,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
总的来说,人形机器人展示了引人注目的技术潜力,但要实现产业化应用,仍需要克服诸多技术难题,包括稳定性、成本和能耗等方面的挑战。随着人工智能和关键零部件技术的不断进步,人形机器人有望在更广泛的应用场景中发挥作用,为工业自动化和智能制造带来新的发展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