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只有一个孩子就会为他长远考虑,两个独生子女组建的家庭也是“压力山大”......“理财投资”往往成为很多独生子女家庭的对策,本期我们邀请到中国银行的理财师解析典型案例,为广大独生子女家庭的投资理财出谋划策。
“四二一”家庭理财 缓解独生子女压力
刘女士家就是“四二一”家庭模式的典型代表,即一对独生子女结婚生子后,家庭结构组成为:四个父母长辈、年轻的夫妇二人和一个小孩。这样的家庭,两个年轻人往往要负担起赡养四个老人和至少一个孩子的压力。
据悉,刘女士在我市一家国企工作了5年,月均收入为4000元,年终奖3万元,其丈夫是国家公务员,月均收入为6000元。两人现育有一子,家里父母都健在,他们的父亲均为国家公务员,尚未退休,而母亲都已退休。
刘女士表示,自己和丈夫在2012年完婚,结婚之前两人各自都有几万元的储蓄,加之婚礼时双方父母给了一笔不小的婚嫁金,因此共有40余万的储蓄存款。但至今为止该笔储蓄只有一半放在一年期定期存款中,其余全部是活期存款。
“虽然我们和双方的父母都有五险一金,但仍然需要对全家建立更完善的保障。特别是为孩子准备教育金,考虑到他今后出国的可能性。同时,在有限的资金范围内提升全家目前及以后的生活质量。”刘女士说道。
家庭财务分析:小刘一家的收入水平无论从高低以及稳定性上来说都算是比较好的,整个家庭同时拥有基本的保险保障。但是国家医保及养老保险有一定局限性,而且家里唯一的小孩并未覆盖在家庭的基本保障体系下。其次,该家庭共有40余万的储蓄存款,但由于缺乏理财意识,至今为止该笔储蓄都没有得到有效利用。
综合理财建议
保险规划:为家庭建立完善的保障体系。一般来说,家庭保险支出应符合“双十”原则,即保额是家庭收入的十倍,保费是家庭收入的十分之一。刘女士家庭年收入约为15万元,因此,总体保费应控制在2万元左右,保额定位在100万元左右。首先应为自己及丈夫投保“保障型”保险,如“意外险”、“定期寿险”,其次,为全家人购买补充医疗保险,如果投保费用超出预算,可以重点考虑重大疾病保险。
子女教育规划:从现在开始为孩子准备教育金。第一,选择具有保费豁免功能的教育型保险;第二,每月从收入中支取一部分选择股票型基金定投,在定投聚少成多的作用下,既能减少投资压力,又可在孩子上大学时积累一笔可观的教育基金。
投资规划:现有储蓄存款可分成几部分投资理财。可将50%的资金放入中长期的银行理财中,收益可达5%-8%;其次,再将30%的资金分别放入银行定期存款、货币基金中,既享受一定的资金回报,又兼顾灵活性;最后,考虑到资金的成长性,应将剩下的20%资金放入股票、债券性基金中,此部分资金由于量少,因此能有较高的风险承受能力。
预送“独生子”出国留学 公司高管的理财规划
市民张先生是某上市公司高管,今年50岁,而张太太在一家国企上班,今年45岁,两人育有一个8岁大的儿子,正在上小学。说起儿子,张先生难掩担心之情,他表示,自己年纪大了,而孩子还小,真怕以后不能好好照顾小孩,所以现在就要为他规划好将来。
记者了解到,张先生年薪32万元,有社保和公司提供的企业年金和团体寿险,张太太年薪6万元,企业也为她购买了社保。目前,张先生的家庭无贷款,有定期存款50万元,投资股票和债券10万元,活期存款2万元。
“我希望儿子完成大学教育后出国留学,我算过一笔账,假设大学学杂费每年2万元,出国留学2年每年所需费用20万元。这不是一笔小数目,需要提前做好储备。另外,我和太太退休以后,准备购买相关的商业保险,希望家庭维持现在的生活水平。我们还要继续支付双方父母的赡养费,让他们安享晚年。”张先生说到了自己的理财目标。
家庭财务分析:张先生家庭收入以工资收入为主,理财收入占比偏低,有很大的改善空间。其家庭资产很高,没有负债,可提高合理的投资负债来获得更多的理财收入。在资产组成中,定期存款占比偏高,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类资产偏低,可以进行合理的调整,以提高收益。张先生的流动性资产较少,应准备3~6月的流动性资产以防万一。
综合理财建议
子女教育规划:在张先生工作时期,由于收入较高,每年收入支付教育费用绰绰有余。而在张先生退休后,其剩余资产投资支付以后,其实教育费用仍然很宽裕。经测算,按投资回报率8.4%计算,建议张先生在55岁退休时,专门拨出566188元作为教育资金账户,专款专用。
保险规划:张先生是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如果发生意外,对家庭财政有破坏性打击,建议重点提高风险保障。按收入法测算,张先生税前年收入32万元,10年收入320万元,可根据此来确定寿险保额。另外,张先生和太太均可考虑购买重大疾病保险,保额30万元。
退休规划:考虑到张先生55岁退休后需要准备30年的生活费用,且需要在退休后,继续支付10年的父母赡养费,此外还有旅游等开销,由于张先生和太太均有社保且年家庭收入较高,建议30%投资于股票市场基金,20%投资于债券基金,10%投资于股票市场, 30%投资于银行中长期理财产品,剩余10%投资于灵活的短期可灵活支配的产品,以备不时之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