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期待的是,哈尔滨市正在制定有关居民养老的规划细则,分类相当细致,这些举措在很大程度上能给失独家庭的成员送去更多的温暖。
专家建议 构建关怀体系
有统计显示,目前我国独生子女家庭估计已达1.5亿,对老人的赡养义务主要由子女来完成,而没有子女的人从法律的严格意义上讲是没有赡养保障的。当唯一的养老责任主体失去了,社会能提供的养老资源就更少了。
哈尔滨市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姜鸥说,“银发狂潮”已涌来,但中国式养老面临着太多问题。这不仅需要重新完善现代家庭伦理体系,更需要对养老制度体系进行配套建设,只有这样才能让失独家庭走出伦理困境与养老风险。姜鸥建议,成立社区志愿者爱心机构,可以在平时生活中更多地帮助“失独老人”。最好再由专业的心理咨询师组建失独家庭心灵疏导队伍,帮这个群体打开心理防线。但目前中国在这个领域的专业人员和机构都很少。
面对失独者的不同养老需求,我省政协委员彭玉珍建议,政府还可以提供更多样的选择空间。“依托社区的家庭养老也是一种模式。社区为老人提供齐全的生活设施、娱乐设施和医护志愿者团队,让老人在享受照料的同时,融入社区,进而重新融入社会。”
还有专家建议,国家和地方在执行计划生育政策过程中应对独生子女及其家庭做出制度安置。比如,为减轻因独生子女伤残或死亡给家庭带来的经济负担,提高独生子女家庭抵御风险的能力,可由国家及地方政府出资,为独生子女办理健康、平安保险,一旦独生子女因意外发生伤残、死亡事故,可以获得赔偿。当然,对独生子女家庭的法律救济和制度关怀,在就学、就医、就业、养老等方面也应考虑政策倾斜,加大扶持和救助力度,让独生子女家庭真正享受到执行计划生育国策应得的实惠。
而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在刚刚结束的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哲学社会科学部主任柯锦华提出,由于我国对失独家庭的具体数目缺乏权威统计,致使制定政策缺乏依据,有必要全国范围内展开调查,最终通过有力的制度化帮扶建立关怀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