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时期是碳达峰的关键期、窗口期,我国高度重视相关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上强调,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拿出抓铁有痕的劲头,如期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这意味着高耗能、排放多的行业,如能源行业、钢铁行业、建材行业的不少企业将淘汰旧产能、改变经营战略,这也意味着这些行业的产业格局将被调整或打破,绿色发展将是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能源行业登上碳中和列车,直面挑战迎接变局。据统计,全球碳排放75%左右来自能源,而我国碳排放的90%左右来自能源。我国是制造业大国,工业部门的能源消费占总终端能源消费的2/3。以煤为主的化石能源长期在我国能源结构中占据主导地位。2019年,中国煤炭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57.7%,这意味着能源行业要实现碳减排目标,将面临压力。对于一些重点能源企业,须借助清洁化、低碳化的改造和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协同性、抗风险能力,实现结构升级、技术进步和企业转型,进而带动整个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钢铁行业开启新洗牌过程。目前我国钢铁行业在制造业31个门类中碳排放量最大,粗钢产量占全球粗钢产量50%以上。在过去的15年间,钢铁行业已经进行了大规模的绿色转型发展,钢铁企业吨钢综合能耗从694千克标煤降到了545千克标煤,2020年更是有近300家钢铁企业和6.2亿吨粗钢产能实施了最为严苛的污染物排放标准的环保改造。尽管如此,钢铁行业实现“脱碳化”、推动行业转型仍然迫在眉睫。钢铁行业在推动绿色布局时,更要优化产业布局,严禁新增产能,加大绿色物流,推广全生命周期绿色产品。在钢铁产品国际贸易方面,与保持高附加值产品出口同步,还需要减少一般产品出口,坚决杜绝通过加合金实现低附加值产品出口的现象。还需要构建循环经济产业路径,整合区域能源、固废资源化处置等,推动钢化联产。
降碳愿景必实现,建材行业需担当。建材行业是能耗高、排放多、产能过剩的行业,也是我国减碳工作中重点治理的行业。水泥行业作为建材行业中的“碳排放大户”,是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贡献者”之一。据统计,全球水泥行业二氧化碳排放量约占全球总排放量的7%。按照2015年《巴黎协定》约定,全球水泥行业必须在2050年达到碳中和的目标,也就意味着在2030年必须减碳40%。这就要求水泥行业应加大技改投入,多应用低能耗、低碳技术,减少石化能源的消耗;利用水泥产业的天然优势实施碳减排,延伸产业链,如水泥窑协同处置等;更要加速低碳技术研发推广,加快推进规模化储能、氢能、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技术发展,促使行业提标改造、转型升级,倒逼落后产能退出。
根据“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网站的不完全统计,全球已经有超过300家国际公司、商业机构、投资银行加入了碳中和行列,力争2030年至2050年之间实现净零排放。中企也积极作出表态,如国家电力投资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钱智民曾表示:在编制国家电投“十四五”规划和“2035一流战略”时,初步测算,到2023年将实现国家电投在国内的“碳达峰”。根据规划,到2025年国家电投电力装机将达到2.2亿千瓦,清洁能源装机比重提升到60%;到2035年,电力装机达2.7亿千瓦,清洁能源装机比重提升到75%。又如目前市值较高的光伏公司隆基股份,在2020年3月正式加入RE100倡议(全球可再生能源倡议)并承诺,最晚2028年,隆基将在全球范围内生产及运营所需电力100%使用可再生能源。其率先发布《绿色供应链减碳倡议》,并表示将从自身做起,在传统供应链管理中融入全生命周期、生产者责任延伸等理念,通过打造绿色供应链实现光伏产业用“绿色能源”制造“绿色能源”,为全球低碳经济发展及气候目标的实现作出积极贡献。
当前,全世界约有54个国家实现了碳达峰,其排放总量占到了全球排放量的36%左右。从实现碳达峰到实现碳中和,欧美发达国家大概经历了50年到70年。按照2015年达成的《巴黎协定》,2050年的温度升值限制在1.5度,这是个极高的目标,为了响应巴黎协定,美国总统拜登表示,将遵守巴黎协定的时间安排,在2050年实现全美的净零排放。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硬仗,低碳转型将对未来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经济社会发展等将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生态环境部发布了《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并于2月1日起实施,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表示,将在很短时间内对国内2000多家电力企业下达碳排放配额。低碳目标推进箭在弦上,传统用能技术、工艺、设备将发生颠覆式变革,产业链供应链脱碳化将是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企业更要积极部署和行动,加快先进技术研发实践,在全球低碳转型变革趋势下和新的竞争格局中创造自身优势和发展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