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市场的电动化进程出现“踩刹车”迹象。近期,奔驰宣布将不再将2030年前在主要市场全面转为电动汽车销售作为目标,奥迪也决定将重点放在更多燃油车和插混车型上。与此同时,美国的福特、通用等车企也推迟或减少了对电动化的投入。针对欧美车企集体“逆电动化”现象,国内一些人开始质疑全面电动化转型的必要性,担心是否被误导,担忧是否中国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甚至有人在网络上炒作称“电动化是西方设下的陷阱”。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国在综合考虑石油安全、治理大气污染、推动产业升级等方面做出的重大战略选择。中国抓住了百年一遇的全球汽车产业变革的历史机遇,前瞻性地进入了新能源汽车领域,找到了推动中国汽车产业由大变强的新机遇,实现了绿色转型发展。目前,不论是新能源汽车产销规模,还是电动化技术和产业链完整度,中国都处于全球领先地位,这是燃油车时代所无法企及的。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加速推进,电动化、智能化和低碳化已成为当前汽车产业发展的新趋势。尽管电动车目前仍面临续航里程和充电设施等问题,但各方在技术研发投入、产品迭代速度和基础设施建设上不断加大力度,电动车的用户体验也在逐步提升。随着时间的推移,电动车有望超越燃油车,因为电动车具有更快的响应速度和更适合智能化的特点,而智能化又能推动电动化进程。
欧美市场的“踩刹车”并非对电动化趋势的否定,而是暂时遇到了一些困难。除了特斯拉外,目前欧美车企推出的电动车大多是油改电产品,价格较高且配套设施跟不上,导致消费者购买意愿不强。在股东收益需求下,企业不得不推迟电动化时间,优先维护“利润奶牛”燃油车的销售。关键在于企业是看重眼前利益还是未来发展。
此外,欧美政府的政策摇摆也影响了电动化进程。虽然这些国家和地区原本也有电动化规划,但相对于中国,他们的进展较慢,因此在实施一段时间后不得不放缓步伐。另外,欧美体制和压力与中国不同,导致其在推动电动化方面面临较大困难。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作为一个拥有超大规模市场的国家,有能力容纳多种技术路线竞争成长,为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提供足够的发展空间。中国企业可以凭借国内市场规模获得低成本优势,进而更好地走向国际市场。尽管汽车产业高度全球化,但历史经验表明,一旦产品技术差异产生,贸易壁垒等对抗措施的效果有限。因此,中国需要保持战略定力,加强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领先优势,同时加速海外本土化布局,提升全球化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