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法制办公室昨日发布关于《存款保险条例(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而央行此前召开的全国存款保险制度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已经透露,存款保险制度可能在明年1月推出。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从1993年金融市场改革刚刚起步时即已提上议事日程,但由于金融市场发展的不配套,这一制度迟迟未能落地。目前,我国已经实现了外币存贷款利率和人民币贷款利率的市场化,只剩下人民币存款利率还接受央行规定的框架,推出存款保险制度的条件已经基本成熟。
在利率市场化成为现实之后,各家商业银行为了吸引储蓄客户,一个经常使用的手段便是提高利率,目前,我国民间资本进入金融市场的大门已经打开,自负盈亏的民营银行也已付诸实践。由于国有大行已经在我国金融市场占据了先入优势,这些势单力薄的民营银行唯一能够使用的竞争手段便是利率上的“价格战”。但是,这种“价格战”虽然有利于增加储蓄客户的利息收入,却蕴含着一定的风险,假如银行为了吸储而大幅提高利率,而贷款利率又无法提高,银行的存贷比底线很容易突破,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产生破产风险。如果没有存款保险制度,储蓄客户的资金就很容易血本无归。由此可见,建立存款保险制度,能起到保护储蓄客户利益的重要作用。
我国即将实行的存款保险制度实行限额偿付,最高偿付限额为人民币50万元。这就意味着一旦银行出现破产风险,存款保险机构能够负责赔偿的最高限额只有50万元,假如单个储户在这个银行存款不止50万元,超过部分就只能等待银行破产清偿后的结果了。据测算,50万元的保险上限,可以覆盖99.63%的储户。但是,由于民间储蓄通常是以家庭为单位,而就家庭来说,50万元并不是一个很大的数字,因此这一杠杆的设置显然偏低,一旦发生银行破产事件,这种偏低的赔付上限难以起到存款保险制度的应有作用。
为了让存款保险制度发挥更好的作用,真正覆盖到所有储蓄者,存款保险制度应该以限额偿付为主,辅之以全额偿付的制度设计。存款保险一般是由商业银行向保险机构投保,保费由银行付出,储户用不着为这一保险付出额外的支出。但是,存款保险的最终得益者是储户,根据谁得益谁出钱的市场原则,存款保险制度在设计中应该把储户一起考虑进去。比如,其兜底部分由商业银行缴纳保费,它以50万元为上限。至于超过50万元的部分,可以由储户自由选择是否参加保险,如果储户愿意缴纳一定的费用为自己超过50万元的那一部分追加保险,存款保险机构就不必拒绝。
根据这样的原则,在利率市场化的框架之下,储户参与高利息储蓄后,如果愿意为这部分高利息投保,也可以得到相应的服务,一旦发生风险,不仅可以收回本金,而且可以得到原来约定的利息。当然,如果扣去储户为此承担的保费,即使不发生风险,也会使储户的实际收益相应减少,但这样做正好可以起到冲淡高息揽储所产生的负效益效果,用市场机制为金融市场竞争建立起合适的平衡杠杆。
存款保险制度是从国外舶来的一项金融制度,但这不等于我们就必须照着原先的模子去做,我们应该总结经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且要在原来的基础上面有所创新。当然,未来的存款保险机构应该是在政府指导下的一种政策性机构,与商业性保险公司有所不同。但是,即使是政府机构部门,对于需要的保险业务,我们也没有必要全部摊开。所以,面对即将面世的存款保险机构来说,要从最基础的市场推广来做,而不是利用现有的行政力量去规范和限制发展的保险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