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李梦溪/整理报道
在1999年-2016年之间,我国人身保险行业发展成绩斐然,2016年全行业新单保费超过2万亿元。从保费贡献方面看,终身寿险、两全保险、年金保险等险种占据主导地位。从产品发展历程特点看, “风险保障”和“长期储蓄”两大功能是贯穿中国保险产品发展始终的两条主线。
保险的长期性、稳健性是区别于其他金融工具的特质,然而在发展过程中伴生一些问题。近年来,彰显储蓄功能的保险产品呈现出“短久期化”特点而与保险的本原渐行渐远。从产品发展变化过程中可以看出,保险公司对于监管政策是敏感的。金融监管机构在指引保险业发展方向、引领快速发展的同时,用政策保证着保险业稳健经营、健康发展。
今年以来,围绕强监管、治乱象、补短板、防风险几个方面,监管机构密集出台了相关政策与制度,站在国家安全高度抓好保险监管工作,确保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同时提出服务“一带一路”、支农支小、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投资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等相关政策。在产品设计上,要求不能偏离保险本源,中再寿险资深精算师张楚:长期储蓄型产品仍将具备重要市场地位,应从功能性出发。
目前,受监管政策影响,“短久期”储蓄型产品时代已经结束,经济、人口环境进一步刺激保险产品往保障型产品转型,尤其往医疗、健康、养老等保障类型倾斜。这类保障需求尤其是养老方面通常需要一个长期的财富储蓄积累过程,因此在产品发展方向上,未来长期储蓄型产品仍将具备重要市场地位。
首先,这与我国强烈的储蓄文化和传统分不开;其次,随着新型的城镇化改造,我国大陆地区仍将继续诞生大批中产和大众富裕阶层,带来源源不断的新增储蓄需求。此外,长期储蓄型产品拥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存在较大规模的存量业务。支持实体经济的导向也可以通过加大海外资产配置使得投资期限拉长,投资收益提高,具有长期稳定回报的吸引力。
在长期储蓄型产品创新表现形式基础上,建议进行多元化组合,实现内部风险自然对冲,以分红、万能的设计类型实现储蓄功能,提高弹性成本负债比例,例如采用“终身寿险+重疾+医疗”等模式,通过医疗进一步加大保障杠杆。另外,也可以采用“年金+重疾”模式,延长年金,形成内部风险自然对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