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出生人口健康水平提升的成绩单显示,与5年前相比,全国因出生缺陷导致的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均下降超过30%,严重致残出生缺陷疾病发生率也减少了约23%。在世界人口日到来之际,我国出生缺陷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进展,为更多中国家庭提供了健康保障。
为防治先天性心脏病、先天性听力障碍、唐氏综合征等多种出生缺陷,我国不断提升防治能力。数据显示,全国孕前检查率达96.9%,孕期产前筛查率达91.3%,新生儿遗传代谢病和听力障碍的筛查率均超过98%。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妇幼健康司司长沈海屏指出,全国普遍开展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筛查,希望通过早期干预降低智力损伤风险,确保孩子健康成长。
为实现更全面的防治,我国卫生健康部门颁布了《出生缺陷防治能力提升计划(2023-2027年)》,加快构建覆盖城乡居民各个阶段的出生缺陷防治链条,力争到2027年将致死致残重大出生缺陷有效控制在较低水平。
公益救助项目也覆盖全国范围,为有需要的家庭提供帮助。通过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的出生缺陷干预救助项目,已完成超过310万例出生缺陷检测,救助超过8.1万名患儿。通过各项救助措施,让更多患儿得到及时治疗和帮助。
为满足广大家庭健康孕育的美好愿望,我国不断加强出生缺陷防治工作。实施三道“防线”:一级预防推进健康教育和孕前检查,二级预防加强产前筛查和干预,三级预防对严重疾病实施专项检查。未来,我国将继续推进防治能力提升计划,强化服务网络建设,促进出生缺陷疾病早期诊断和治疗,全面保障儿童健康成长。
为更精准地防治出生缺陷,培养专业人才至关重要。未来的工作重点将包括加强人才培养,满足广大家庭生育健康孩子的期盼,推动我国出生缺陷防治工作迈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