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产品

城乡一体化的常熟样本:养老险参保率达98.4%

2011-05-122次浏览
小新客服
  “城乡统筹一体化加快了农民走向小康之路,这里的农民甚至比城市居民生活还要好,他们有‘别墅’,城里有的农村都有,在城里打工的务工经商人员周末可以回家度假,而且村里还有一部分资产,土地流转费用入股农村集体经济,得到一部分收益。”王...

编者按:位于“长三角”经济带中心的江苏省常熟市,自改革开放以来,抓住了发展乡镇企业、开放型经济、民营经济三次机遇,实现了富民与强市良性互动、经济与社会协调并进、城市与农村共同繁荣、环境与发展同步提升,率先跨入“全面小康”,在城乡一体化方面走在江苏乃至全国前列。自2008年下半年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列为首个城乡统筹农村综合配套改革固定联系点后,常熟市加快了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进程。那么,常熟的城乡一体化现状如何?他们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请看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从常熟发回的报道。

“我今年94岁了,现在生活得很好,多亏了村里的王书记。”7月20日下午,在江苏省常熟市李村的一条巷子里,一位白发老太太坐在藤椅上面带笑容,对前来采访的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说。

  不远处的另一位老太太已是87岁了,正坐在家门口带着老花镜在一针一针地织着绢秀,她对记者表示:“闲不下来啊,织绢一天能挣10元钱呢。”

  “其实,常熟农村的老人基本不用为了生活发愁,因为农村老人基本都有养老金,每人每月最低都能拿到100元钱,有些集体财力富裕的村子还要更高。”常熟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徐永达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说。

  在转型中的中国农村,老人、小孩特别容易受到社会的忽视,但在常熟,中国经济时报记者看到的是“老有所养、少有所学”。在蒋巷村,有专门为老人们修建的老年公寓;在沙家浜镇红石村社区服务中心的一间教室里,20多个学龄前儿童正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舞蹈。

  像城里人那样“老有所养、少有所学”,只是常熟城乡一体化现状的一个侧面。近几年尤其是去年以来,常熟市按照江苏省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坚持把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步伐作为一项重要战略来实施,使全市城乡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进一步提升。

  城乡产业经济协调发展

  近年来,特别是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以来,常熟市坚持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方略,在发展城市经济的同时,不断发展壮大镇村集体经济。

  “和别的地方农民进城打工不一样,常熟的农村工业经济和现代农业都得到了良好发展,这为‘藏富于民’打下了基础,使这里的农民整体富裕起来。”7月21日下午,在徐永达的办公室里,他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这样说。

  据介绍,常熟市以常熟经济技术开发区、东南经济开发区以及虞山高新技术产业园等园区经济为载体,带动和辐射各镇工业配套区的开发建设,各镇都基本形成了错位发展的特色产业群体。同时,常熟市还积极发展民营经济,支持和鼓励农民自主创业,到2008年底累计注册资本达到526.8亿元。

  农业起家的常熟农民在发展农村工业的同时,没有放松对农业的发展,推进发展现代农业成为常熟农民增收的一条重要渠道。

  “目前常熟已树立了一批发展高效农业的典型,如古里镇的坞 现代农业示范区、梅李镇海明蔬菜园艺基地、沙家浜镇万亩水产养殖基地等。”常熟市委农村工作办公室主任王志平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说,2008年常熟市全市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认证基地45万亩,农民来自农业的人均收入预计3350元。

  而在发展现代农业方面,政府加大了支持和补助。资料显示,2008年常熟市新增各类财政补贴农机1441台套,综合农机化水平达86.5%,全市水稻种植机械化水平提高到42.6%;农产品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全市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总数达274个。

  为了促进农村工业经济和现代农业的发展,常熟市农村发展起物业经济。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他们是在推进新农村建设时,支持鼓励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建设以标准厂房为重点的生产性物业用房,发展起物业经济的。

  物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村级财力的强大。据常熟市委农村工作办公室副主任王建新介绍,常熟市各镇村通过盘活存量土地、跨区域联合发展等形式,努力寻找村经济的发展路子,坚持多元化、多业化、多样化,大力开展以标准厂房为重点的生产经营性物业用房建设,吸引民营企业、工商户到本村落户,不断加快村级财力建设。

  不仅如此,政府也加大了财力支持。王建新表示,通过对示范村实施“以奖代补”和对薄弱村加大扶持力度,大力发展村级生产性物业用房建设,仅2008年全市就新增生产性物业用房超过30万平方米,为村级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据了解,2008年全市村级可支配收入达到5.68亿元,同比增长10%,村均237万元,其中超过500万元的有21个村,200万元—500万元的有92个村,其余村年可用财力全部超过50万元。

  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同步提高

  在中国的农村行走,可能很容易通过建筑好坏发现哪家穷哪家富,但在常熟的农村,却无法做到这一点。很多新村的建筑都是统一规划、统一建设。

  “城乡统筹一体化加快了农民走向小康之路,这里的农民甚至比城市居民生活还要好,他们有‘别墅’,城里有的农村都有,在城里打工的务工经商人员周末可以回家度假,而且村里还有一部分资产,土地流转费用入股农村集体经济,得到一部分收益。”王志平说。

  常熟市把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作为“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通过促进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等途径,使农村居民收入得到了持续稳定增长。2008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超过1.2万元,同比增长12%。

  除了农民自身收入的增加,更重要的是社保体系的完善,按徐永达的说法,目前常熟全市已基本实现了“低收入农民有低保、被征地农民有社保、老年农民有养保、纯农业居民有农保、就业农民有城保”的格局。据了解,目前常熟市全市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已达98.4%。

  而在城乡差距较大的医保、养老保险方面,常熟也走在前面。在医保方面,他们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在城乡统筹养老保险方面,常熟的做法是加大农保转接城保的工作力度,探索农保向城保衔接的通道,建立健全城乡多层次的养老保障制度,提高参保缴费财政补贴水平,建立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正常机制,逐步提高保障水平。

  7月21日下午,在沙家浜镇阳澄社区卫生服务站,中国经济时报记者看到,在这里,医疗、预防、保健、健康教育、康复、计生指导等项目一应俱全。据陪同采访的王志平介绍,在常熟市,每个村都设有社区卫生服务站。

  走进服务站,过道墙上的补偿公示栏吸引了记者的目光,这里贴着《常熟市2009年6月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医药费用补偿公示》,在一排排的补偿数据中,有一个数据特别醒目,村民某某,医药费用171170.99元,补偿总额为80000.00元。

  “我们这里所有补偿都要公示,及时把补偿发放到每个村民的手中,从不拖欠。”沙家浜镇红石村社区服务中心杨元生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说。

  据王建新介绍,2008年常熟市农村合作医疗人均筹资标准由2007年的200元提高到300元,财政资助比例提高到73.3%,筹集了较为稳定的以财政资助为主的基金1.48亿元。2009年人均合作医疗水平为人均300元,全市应参保人数439684人,实际参保438330人,参合率99.7%,应筹集资金1.4亿元,目前资金到位率达82.5%。

  城乡公共事业均衡推进

  在常熟采访期间,中国经济时报记者曾在一天的晚饭后来到虞山脚下,像不少当地人那样到虞山上乘凉散步,享受着傍晚的徐徐凉风。按王志平的说法,此时的常熟市农村也是同一番景象,因为几乎每个村子都建有健身的广场,村民傍晚下班吃完晚饭后,也可以到那里去锻炼,或去乘凉。

  这种场景是很常见的。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在常熟市梅李镇天字村的中心广场采访时,看到那里有篮球场,还有健身的各种器械设施,跟城里的居民小区健身广场一样。在新港镇李袁村、李村等都看到类似的广场。

  不仅如此,常熟市每个村镇都在着力打造社区服务中心,在沙家浜镇红石村社区服务中心,记者看到这里的各种公共服务设施一应俱全,有图书室、卫生室、幼儿园等。

  “常熟市推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的步子是相当大的”,王志平说。

  常熟农民在农村安家乐土和常熟发达的交通分不开。据了解,常熟市2008年对吴淼线等11个路段的农村公路、平墅桥等4座公路桥梁开展了大中修;启动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全覆盖。同时加快农村公交首末站、招呼站建设。目前,常熟已基本形成了与上级路网相匹配的镇域干线公路网络,以及通达办事处、集居区、行政村的农村公路网络,实现了村村通公交,户户通汽车。他们正在制定的《常熟市镇村公路三年行动计划》,按照三年内全面开工,五年确保完成的工作要求,市政府按公路建安工程投资总额40%以奖代补,全市镇村道路总投资30.3亿,以奖代补9.2亿元。

  在常熟的农村步行,感觉如同走在常熟市一般,硬化的路面是清洁的,看不到垃圾,偶尔看到的是一个个穿着橘黄色制服的清洁人员在打扫卫生。在燕巷新村,该村村长对本报记者说:“我们村的清洁卫生等都有物业公司来统一管理,这和城市小区卫生管理完全一样。”

  农村污水处理向来是令人头痛的事情,常熟虽然属于水乡,许多村落里面河道蜿蜒,但在这里人们几乎看不到污水。在蒋巷村采访时,王志平指着清清的河水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说,常熟农村因地制宜,有的村子拥有一个共同的污水处理设施,有的村子三五家有一套污水处理设施。

  记者了解到,常熟市积极开展以“清洁村庄、清洁家园、清洁河道、清洁道路”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行动,并不断创新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机制,全市有133个村实行保洁市场化运作模式,92个村垃圾处理实行“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市处理”的规范化运作。

  在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时,常熟大力改善农村水环境质量,加强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扩大农村区域生活污水收水率,“我们制定的目标是,到‘十一五’末期,中心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80%,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40%。” 徐永达说。

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风险需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