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产品

保险业发展五个浪潮,寿险正值春天

2018-01-314次浏览
小新客服
随着保险行业的快速发展,保险在社会经济中占据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也越来越明显,据专家介绍。保险行业的发展会通过五个阶段,而当前正处于第三阶段寿险热潮,今后还将迎来信用保险以及巨灾保险的高速发展。

保险的增长从哪里来?我总结了五个阶段的发展,保险行业的增长经历了这五个浪潮。

第一个浪潮:个人家庭稍微有钱以后,首先买了车,另外希望财富保值增值,因此进行储蓄。因此对保险业而言,产险中的车险,寿险中的储蓄替代性理财险产品出现较快增长,但这个浪潮已经结束了。

第二个浪潮:社会处于发展阶段,车和储蓄稳定后,保险消费者开始关注自身健康,因此,健康险增长较快。财险之中,政府支持的业务如农险、大病、政府基础设施项目带来的工程险等这三块产险业务发展很快。目前我们正处于这个阶段,未来随着家庭财富的进一步累积,看病问题解决之后,养老、财富传承的需求就会凸显。

第三个浪潮预期将会是纯粹的寿险浪潮,养老和寿险为代表的真正意义上寿险的保障产品,会获得一个快速的发展。未来养老问题解决之后,大家随着身价的高涨,会怕什么?怕打官司。

第四轮浪潮将是责任险和信用险。大家怕打官司,怕沾上赔偿、侵权责任。大家非常珍惜自己的名誉和信用,所以责任险和信用险将迎来高速发展。

第五轮浪潮:巨灾保险的浪潮。随着财富再积累,看病、养老、打官司等等全解决了。再有闲钱的时候,保险消费者会需要保险公司帮助其防范一些地震、暴风等巨灾风险,保障财产安全。因此巨灾保险会迎来高速增长。

我们将迎来保险业发展的第三个阶段,寿险的春天。财产险要等到第四、第五阶段。因此,目前年金、养老金的发展势头已经显现,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以及老龄化的到来,年金、养老金的管理与配置也很迫切。需求将催生市场的快速发展。

然而,财险的发展则需要灌输保险理念,将保险运用到更多公共产品之中去,比如农房保险、大病保险、责任险等。保险可以是创新的公共财政工具、是创新的社会管理工具、也是基本的商业规则。

这其中,我们呼吁行业一起来灌输保险是基本的商业规则的理念,因为这个问题在国内保险行业还没有解决,而国外已经普遍接受。比如银行的贷款要接受的抵押物必须要有保险,如果没有保险的抵押物,是不完整的抵押,银行是不会接受的。但在国内,这个基本的商业规则没有建立起来。

目前带来的问题是,买房子申请房屋贷款,房子不需要保险;企业申请企业贷款,他抵押的企业资产不需要企业财产险,这实际上是很重要的原因,这也是财产保险发展不起来的一个非常关键的基础性原因。

因此,我们需要呼吁统一认识,保险是基本的商业规则要素,没有保险的抵押物不能够作为完整的抵押。因此,财产保险应作为银行抵押贷款的先行条件,作为项目融资的必要条件和基本商业规则。

政府部门现在对保险兴趣增强了,我还编了一个顺口溜:“保险放大补贴、保险优于救助、保险平衡预算、保险促进和谐。”

意思是,政府的预算里面,其帐本上会有很多救助和补贴款项,那些钱需要用的时候根本不够,不发生灾害的时候用不了。但我们认为这个钱需要活起来,还要加上杠杆放大作用,放大其使用效率。实际上对于政府而言,这也是非常合算的,即将预算中的死钱拿出来,用保险机制放大风险保障的杠杆,解决其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

什么是巴菲特模式?

巴菲特说过“我最喜欢的是保险行业,保险行业会给我提供没有成本的浮存金,能够让我获得投资收益,给股东带来高额稳定的回报。”这是他自己讲的,他最喜欢的是保险行业。

从表面上来讲,跟监管部门和行业整体批判的模式好像听起来一样,这不就是融资,不就是通过保险把资金融进来去投资么?但这种理解是对巴菲特的误解。

巴菲特所说的“浮存金”就是保险业务沉淀下来的准备金,这是巴菲特模式的核心,这就是本金。

但目前我们行业笼统地讲,却忽略了两个问题:

一是巴菲特说的是财险,不是寿险。因为寿险是要向客户承诺投资回报的。而财险的浮存金不需要成本,没有回报的要求。

二是所谓没有成本,没有成本融资的先决条件是什么?承保不能亏损。即使是产险,如果承保亏损1%。那么其本钱就有了1%的先天成本。只有承保盈利不亏损,才是没有成本的本钱。

但这两个问题在我们保险行业内讨论巴菲特模型时有意无意地被模糊化了。其实巴菲特讲了一个先决条件,需要一个无成本的浮存金,所以只能是产险。另外即使是做产险,承保必须要赚钱,这样现金流才是没有成本的。

为什么强调没有成本?其实他的核心理念就是,没有回报的压力,可以非常轻松、非常长期,非常尽心地做投资,这样长期投资才能做得好。如果像寿险那样,有很高投资回报的要求,或者产险做亏了以后,则需要填亏损这个坑,投资则容易变形,强迫保险资金有投资回报要求,则心理不放松,因此很难成为真正的巴菲特。

因此,通过保险圈钱再做投资,之后除掉融资成本变成利润,这并不是巴菲特模式。巴菲特模式是把保险行业经营到一个非常优秀的状态,承保不亏损,从而其可以放心地投资,获得真正稳定的收益。

但是承保不亏损不是个容易实现的前提条件。很多人喜欢讲巴菲特模型,但往往忽视最重要的元素–承保盈利。

中小保险公司如何生存?

中小保险公司与大公司冰火两重天,大公司、小公司是完全两个不同的世界。为什么很多中小公司生存这么困难,是在这些中小保险公司出生时候没有解决好为什么要出生的问题。换句话说,很成功的中小公司,一定会有一个鲜明独到的特色为人所称道,如果都长的一样,那只能越小越吃亏。

目前,很多中小保险公司缺乏自己的特色,产品服务没有特色,连组织架构、企业文化都千篇一律,而中小公司的出路在于大胆创新,不创新绝对没有出路,中小公司创新的成本远远小于大公司。

产险具有很强的服务属性,服务的技能和客户的体验需要长时间的培养;产险的特点就是在较长的经济周期之内具有抗周期功能,微利而平稳。因此,对于中小保险公司,就需要想两个问题:第一,企业愿景:你为什么存在?第二,细分市场:有没有特色的业务?这两个问题如果不解决,中小保险公司就很难过得很潇洒。

新技术能否颠覆保险业?

互联网金融在各个行业都取得了很好的突破,但在保险、产险尤其是车险领域,还处在交学费的阶段,还没有找到可行的模式。然而,以金融科技来做保险,首先要对保险业的规律把握到位,才有可能利用好这些新技术做好保险,若没有保险功底,就如一个武功高手没有基础内功一样。

从外部来颠覆,还不如内部的高手利用这些新技术,使得现有业务模式上升一个档次、提高效率,给客户体现进一步优化。但需要记住的是 ,脱离保险本源的创新是持续不了的。因为对风险的认知、对客户的认知都需要一个长期的积累。所以这种积累很难在短时间之内通过技术的手段很快解决。

那么真正的颠覆会发生在什么时候?就是这种机器人能够自动给你推荐保险产品,替代客户的购买过程。如果达到这一点,就是真正地实现了智能化了。

保险业的风险来自哪里?

我认为一个主要的风险来自于经营主体的短期行为和保险业务的长期特征之间的矛盾。也就是说什么时候只考虑短期利润,风险就来了,什么时候比较耐心地从一个长期的观点来看业务,经营一家公司,风险就不会来了。

目前,距保险行业走向成熟还有一定的距离。保险必须立足保障,才能不可替代,对巴菲特模型的盲目模仿贻害无穷,因此,对于中国保险行业而言,需要打造长期的经营理念,长期坚持做正确的事才能创造独特的价值。

总而言之,随着经济的发展与保险行业的进步,今后保险将逐渐在金融行业中占据重要地位,同时也将逐渐覆盖到更多人群,而这一趋势是保险行业发展的必然结果。

 

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风险需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