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变额年金的发展历程
发展初期,变额年金产品设计简单,是作为享有税赋优惠且具有多样化基金选择的退休金计划,客户可自行选择投资账户并承担全部投资风险,不提供任何最低保证。20世纪80年代,保险公司开始在变额年金中提供最低身故利益保证(GMDB),用于在股市表现较差的时候保护客户。20世纪90年代初期,为满足合格退休金计划的法规要求,变额年金产品开始提供最低年金给付保证(GMIB),用于在股市表现较差的时候,保护客户的退休年金水平不受重大损失。随后,最低累计利益保证(GMAB)和最低退保利益保证(GMWB)相继出现。这些变额年金满足了投保客户养老、投资、保底三大需求,且遇到资本市场繁荣向上的大好时机,因此获得了极大的发展。
国际变额年金的发展态势
在美国,个人寿险年金产品的80%属于变额年金产品。投保变额寿险产品,不仅满足了客户的投资需求,还使客户获得税收优惠。因此,变额年金在美国保险市场发展势头良好。目前,美国投资型保险商品占保险市场五成以上,投资型保险商品中的年金保险占七成以上,其中含有保证领取期间变额年金(或者期满一次性取出保障金额)保险占六成以上,成为市场的主流。
在日本,变额年金由哈特福德(Hartford)等美资保险公司于1999年引入。日本人理财观念保守,风险承受能力低,在近几年的低利率环境下,开始转向报酬较高的变额年金险,再加上日本社会的老龄化趋势越来越受到重视,也使得变额年金险成为日本保险产品中的“新宠儿”。日本的变额年金在短短10年间快速发展,至2007年,日本变额年金资产余额已达到16.5万亿日元(超过1.5万亿美元),约占个人养老保险产品的70%。
此外,西欧国家变额寿险占人寿保费的比例从1997年的21%,上升到了2001年的36%;变额年金在东南亚等保险市场也非常流行,是当地年金的主要形态。
经过金融危机,变额年金的销售规模有一定下降,但是,据国际寿险行销研究协会(LIMRA)预测,市场对变额年金产品的需求在强劲恢复中,预计未来几年变额年金市场会有每年10%的增长。
我国开发变额年金的原因
首先,对老年人而言,在为退休后的生活进行风险管理与规划时,一般会考虑两个原则:一是累积期应积极从事有效率的投资;二是退休后,应妥善规划退休金的适用额度。传统年金的缺点是固定不变的金额容易受到通货膨胀的影响而降低实际购买力,且这一缺点随着平均寿命的稳定增长显得更为严重。为了克服这一缺点,变额年金应运而生。
其次,由于银行及债券利率偏低加之通货膨胀的因素,造成长期储蓄投资的实际收益下降,从而降低定额年金的实际购买力,最终导致保障程度下降。变额年金的资金运用,在“求稳”的基础上,更注重确保实际价值以及获取长期收益性。在当前我国CPI、PPI等价格指数不断走高,通货膨胀预期增加的情况下开展变额年金,一来可以集中投资于股市,二来可直接全面地把资本利得返还给投保人,以对抗因通货膨胀导致实际购买力下降所带来的风险。
再次,目前市场上投连险、万能险节节败退,分红险独大的局面也是促成此次开发变额年金的重要原因。目前,不少公司把分红险包装成投资型产品进行销售,保险公司保费大增,但投资出路待解。同时,分红险中趸交及短期比例的提高也会加大期满给付高峰的压力,保险业正面临着行业核心竞争力弱化以及巨大投资压力的隐忧。上述种种促进了变额年金在我国的诞生。
我国开展变额年金的前景
为适应国内经济发展形势,丰富保险产品形态,保监会正在着手变额年金的试点运行工作。目前已有几家保险公司筹备好了该款产品的开发,将会在年底选择合适的时机上市。由于变额年金能够同时满足投资者养老资金防通胀与安全性两方面的需求,市场潜力会很大。
但是,我们也应该清楚的认识到开展变额年金存在的风险。变额年金产品形态较为复杂,与资本市场的关联度较高,一旦经营不慎,可能出现巨额亏损,甚至可能危及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在国外变额年金之所以能够成为主流产品,是因为有相应的金融工具可以对冲风险,而国内资本市场相对仍不成熟,变额年金面市后将为保险资金的运作和风险控制带来巨大压力。
因此,在产品设计期,精算、财务要做好精算参数、偿付能力以及准备金计提等方面的工作。在开展初期,一定要对保险公司资质、产品形态、投资匹配等做好相应要求。在风险控制方面,应该严把试点产品类型关、试点公司资产管理能力关、销售区域和销售总量关、销售人员素质关以及变额年金管理模式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