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产品

保险投资监管新思维 放松管治加强监督

2012-03-1958次浏览
小新客服
保险资金运用一定要“把握好规律”,完善有关资产的认可标准,研究宏观审慎监管下的行业压力测试方法,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压力测试模型。

在今年保险业情况通报会期间,有媒体记者问保监会主席吴定富:保监会在保险资金运用上规定了那么多的“不许”,那么哪些是准许的?吴定富回答:除了这些不许的,其他都是准许的。

这个回答的潜台词在于,监管的实质性工作是划出边界,保监会明确告诉市场主体哪些是不许做、不能做的,而边界之内的事,市场主体怎样进行选择、选好之后怎样做好,在理论上不属于监管的范畴,而应由市场主体自己来管了。用吴定富的话说就是,如果说以前监管部门是在为行业的发展“修路添车”,那么在新形势下,保险监管就是要维护好“交通秩序”,主要精力由市场建设向市场监管转变。

有业内权威人士表示,保险资金监管改革宜采取的总原则是放松管治,加强监督。当然,其中最高的系统性风险还应该由监管机构从政策层面进行锁定。

更有行业专家建言,作为监管方,应该秉承的基本原则是多监督,少管治,甚至只监督,不管治。这也就意味着,保险监管者从繁杂的审批事务中脱身出来,做这个市场的“裁判员”,而不是“教练员”。

监督上位,管治虚位,使得管理和治理逐步转型为各家市场主体自己做的事,监管者只要明确地划出边界即可。从这一角度而言,监管者需要进一步加快监管方式的转型。更重要的是,监管者自身监管思路应随之转变——将风险管理的权力交还给保险企业,监管方则适时地退到后台。

具体而言,保险资产管理的监管应该怎样操作呢?

从现实的操作程序来讲,可以考虑取消审批制,改为备案制,不能再出现这样的状况——大小杂事、事无巨细都由监管机构来批,结果赚了钱算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的,亏了钱、出了事却全算到监管者的身上。

监管不是总管。监管应该做政策,而不应该做个案。也就是说,监管应该做更多政策制定层面上的事,而不应该总是缠绕在做具体个案的审批和管理上。

在配置上,吴定富表示,要改善资产配置管理,扩大资产配置空间。专家建言,存款、国债的比例限制应考虑大幅改变,有担保债的小比例取消,无担保债的比例应进一步商榷和调整,各类比例限制应进一步放开,以此解放各家公司的“配置”生产力。

事实上,开放配置的改革比开放资金上限的改革更为重要。让各家资产管理公司自由选择资产类型的配置,“平配”、“低配”还是“超配”,都由各家资产管理公司自主决定,盈亏也完全由公司自己承担。这样可以大幅度地解开捆绑在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身上的绳子,让他们在资本市场中充分施展身手。

那么,监管放开之后,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应如何施展身手?

吴定富指出,保险资金在资本市场中的投资运作应该是反周期进行,即当股市下跌时保险资金应该去抄底(前提是下跌不会太深),而不应在市场上升周期去追涨。

保监会资金运用监管部主任孙建勇也强调,中国保监会积极鼓励保险资金尽量参与到资本市场的交易前台去,并重点支持资产管理产品创新。

保险资产管理的生存之道在于产品化,产品应成为资产管理的中心。这既是资产管理的根基所在,也是其在市场中保持基业常青的发展之道,这一点在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掌门人之间获得了广泛的认同。



 

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风险需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