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上半年,保险股以70.2%的涨幅领先大盘12个百分点的业绩,足已让中国保险业陶醉不已。可危机依然四伏的中国经济使保险业不得不审慎思考新的出路,短期解压、长期调整无疑是保险业的最佳选择。
拓宽投资渠道需冷静
保险业的压力来源于1.1万亿元需要配置的保险资金。在A股市场反弹至3200点之后,保监会在这种压力下会进一步放宽投资渠道的可能,这无疑给人们带来了无限遐想。
“现在已经明确要进一步放开投资渠道了,但出于对风险防范的考虑,股票不敢加仓太多,债券收益又在逐步减少,现在大家比较关注的是不动产和PE投资,相信保监会会很快推出有关操作细则,给保险公司一个全面、立体的投资渠道。”东方证券分析师王小罡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电话采访时表现出的态度是谨慎乐观的。
不过和王小罡的谨慎乐观相比,中国社会科学院保险与经济发展研究中心阎建军的态度则稍显凝重。
“基础设施的投资风险比较小,债券适合保险机构进行资产负债匹配,PE相对于保险资金的性质来说可以加大一些研究,但不动产投资的政策风险较大,一定要更加谨慎。”阎建军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电话采访时表示,虽然他不否认总体趋势向好,但审慎的投资态度是必需的。
结构调整期待回归主业
审视近几年中国保险业的发展模式不难发现,由于难耐资本市场的火热诱惑,保险公司越来越偏离了主业,在利益的驱使下更加青睐理财产品,而对于经济社会发展迫切需要和真正为老百姓量身打造的风险保障型和长期储蓄型产品却乏善可陈。
今年以来,保监会“令箭”频发,引导保险业理性经营,从禁止在银行储蓄柜台销售投连险到全面禁止保险公司以撕票方式经营短期意外伤害保险,再到《关于加快业务结构调整进一步发挥保险保障功能的指导意见》的出台,目标直指人身保险业务结构调整,指导各保险公司加大力度发展风险保障型人身保险产品、强化长期储蓄型人身保险产品的长期储蓄功能。
频发的政策引导和市场调控使保险业的结构调整稳步推进,进一步明确保障型产品的主业地位。来自于保监会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财产险风险保障型业务增幅较大,服务功能强的险种得到较快发展,各产险公司基本停售了非寿险投资业务。与民生密切相关的家财险、工程险、农业险等业务得到较快发展,保费收入分别为9.0亿元、30.9亿元和70.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2.9%、23.6%和59.8%。
非寿险投资业务投资金余额较年初减少297.5亿元,而且寿险公司体现结构优化的指标也明显好于去年,标准保费同比增长17.9%,高于规模保费增速14.3个百分点;新单期交保费同比增长29.2%,占新单保费比重较去年同期提高6.5个百分点,其中5到10年期新单期交保费的占比,较去年同期提高15.4个百分点,10年期及以上新单期交保费同比增长31.9%。
“保障型产品具有一定的逆周期性,是保险业平稳健康发展的保证,但大发展的条件尚不具备。”阎建军指出,有两方面原因,一是中国保险业提供保障型产品的能力不足,如车险费率市场化机制尚未形成,以行业纯风险损失率为基础的定价机制和监管机制仍是空中楼阁,行业恶性竞争难以根本遏制,经营普遍亏损导致部分公司不愿经营此类业务。二是发展保障型产品的生态环境尚不完善,如发展个人延税型养老保险需要对中国征税体制作出复杂调整,发展汽车保险面临与汽车产业链艰难整合等,所以必须深刻认识保险公司回归保障主业的长期性和艰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