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站保险网7月12日讯:2015年可谓保险业辉煌的一年。据中国保监会统计数据,2015年,全国保险业实现保费收入2.43万亿元,同比增长20.02%;保险业总资产已经超过12万亿元,保险公司预计利润2823.6亿元,同比增长38%;保险业平均投资收益率达7.56%,同比增长45.6%,创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的最高水平。
保险从业机构对于市场的期待越来越多,打通上下游产业链、布局大金融等成为当下保险机构的首选;此外,举牌、买地、收购等“跨界”动作不断,也吸引了市场更多关注。那么,保险机构从业者是怎么看待这种跨界行为的?跨界会给保险机构带来那些挑战和产品创新?
7月8日,在每日经济新闻主办的“2016保险业创新与发展论坛”上,传统保险企业从业人员就上述相关问题给出了自己的看法。
跨界融合是趋势也是必然“跨界”这一名字对保险业并不陌生。自2014年国务院发布保险行业“新国十条”以来,政策红利正在持续释放,保险机构频频出手,涉足银行、证券和基金等领域,混业经营成为保险业“新业态”。
在每日经济新闻主办的“2016中国保险业创新与发展论坛”的圆桌讨论环节,保险机构高管针对当下的跨界给出了自己的看法。
“跨界不是新鲜事,之所以跨界,是因为能产生行业叠加效应。”德华安顾人寿市场总监肖萍表示,跨界最初产生于保险和银行这两个行业,现在蔓延到更多新的行业,比如互联网、大数据、移动医疗和保险行业的结合,还有一种跨界是产融结合,就好比现在热议的地产和保险,以上这些是保险业主要的跨界方向。
针对跨界深入的层次,工银安盛办公室总经理张维梁认为主要分为三个层面。“保险业与其他行业的跨界融合应有三个层面,第一个是技术层面。包括现在的一些物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等。这谈不上跨界,每个行业都会拥抱新科技、新经济促进本行业的发展。”张维梁指出,第二个层面的跨界融合主要是指经营模式,更多的是互联网企业对保险行业的冲击,它的经营模式完全和保险行业是不同的;第三个层面是其他产业、行业,甚至是部分民营资本跟保险行业的跨界融合。
既然跨界面临经营模式和产业融合等方面的问题,那么,促使险企跨界的动力是什么?业内人士认为,保险公司与其他领域直接的跨界合作,是出于对成本与营销的考虑,而不断向前端或后端延伸产业链,则是出于服务方面的考虑。
上述分析也得到了从业人员的认同。“跨界融合是目前寿险业发展的大趋势,现在很多寿险公司都是以金融地产和大健康作为自己未来产业布局的方向。”华夏人寿营销事业部总经理助理王洪宇认为,未来建设这样一个生态圈也是寿险业发展的大趋势。而这样做的目的其实就是延伸产业链。“既然保险业想走出去,外面的一些行业想走进来,生态圈未必需要全部新建,大家都有意愿采取多种合作方式,当然也不排除兼并收购的方式。”
创新给传统企业带来挑战
跨界自然面临新问题。无论是“互联网+”还是产融结合,带来的必然结果是保险模式的创新。那么,这种创新的重点在哪里?又会给传统保险企业带来哪些影响?
其实,保险业的创新一直都存在,从最初的“触网”到后来网上流行的相互保险平台,再到推出个性化产品,保险业的创新一直没有停止过。
“谈到模式创新,大家更多会提互联网模式,但不管互联网对保险行业模式是否有冲击,保险行业始终存在一个内在的不断进化的需求。”张维梁认为,保险行业的创新应该从核心创新做起,保险行业的本质是控制风险,需要保险机构从核心创新方面把这种理念植入到受众群体中。
在张维梁看来,一旦把这种理念植入到客户心中,可能以后整个保险行业的模式,也会像一些产业一样,有一些细的价值链分工,比如最前端的价值链直接接触客户端,卖得更多是信誉和品牌,也就是为客户分担风险的形象。“另外,保险的模式创新除了专业化以外,还应在价值链上突出其个性,让经营不同类别保险产品的保险公司做得更有成效。”
与之相似,肖萍亦认为保险企业的创新应该是通过内部和外部两条价值链来创造价值。对于从业者来说,需要保持一颗学习的心,保持内部的创新。
“产品创新是很复杂的事情。”平安健康移动业务部副总冯晗认为,作为保险公司,有没有创新的能力很重要。“比如说从健康保险来讲,保险相关行业协会或是保监会能否打通和医疗单位的数据共通共享?企业自身能否掌握投保用户的大数据,包括过往的理赔和医疗服务等?这些都是创新的内功。”
冯晗表示,不管互联网怎么变化,不管大家怎么关注模式,保险企业首先需要做的是把自己手头上的事情做好,然后关注互联网的发展,心存跨界思维和危机意识。
关注手机新一站网,更多热门保险资讯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