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产品

保险业“十二五”规划将促进行业全面转型升级

2015-06-212次浏览
小新客服
保险业科学谋划“十二五”规划,发布了行业发展的25个重大课题,本文取了一些业内外关注的问题,分别就转变发展方式、人才队伍建设、市场体系、保险信息化、农业保险、健康保险、人身保险、养老保险、责任保险展开论述。
编者按 保险业“十二五”规划是未来五年行业发展的行动纲领和宏伟蓝图。如何让规划的编制真正集中行业智慧、反映发展意愿、凝聚行业力量,并体现战略性、前瞻性和科学性?2009年底保监会确定了事关行业发展的25个重大课题,委托有关研究机构开展研究。
日前保险业“十二五”规划重大课题成果发布会的举办,标志着“十二五”规划编制研究工作进入了收官阶段。“十二五”期间,保险业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与矛盾凸显并存的新阶段,保险业如何转变发展方式,充分发挥商业保险在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如何完善农业保险、养老和健康保险、如何解决责任保险的财税支持政策问题?等等。记者从这些研究报告中选取了一些业内外关注的问题,以飨读者。
“必须科学判断保险业发展趋势,把握行业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主动适应内外环境变化,下大力气转变发展方式,促进保险业的全面转型升级。”在日前保监会举办的保险业“十二五”规划重大课题成果发布会上,保监会主席助理袁力表示,保险业“十二五”规划编制需要把握好一些重大问题和关键环节。
袁力强调,首先要切实提高行业“三个能力”:即提高服务能力、防范风险能力、综合竞争力。二要不断推进行业诚信建设。三要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四要大力推进保险信息化建设。此外,要全面实施人才兴业战略,建设适应保险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保险业如何抓住用好“十二五”这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围绕上述事关行业发展大计的问题,25个课题组专家积极建言献策。
转变发展方式
保险监管应对三个挑战
“中国保险业发展过程中最本质的问题,是过度依赖生产要素的大量投入和扩张实现保费增长;其最突出的表现为产品结构不合理、盈利能力不强与风险管控薄弱。”国家信息中心课题组认为:推动我国保险业发展方式转变必须厘清“可控因素”与“不可控因素”,也必须明确政府监管推动转型与市场自发转型之间的边界。
该课题组提出:推动保险业发展方式转变,保监会最重要的工作有三个方面:第一,坚持偿付能力监管,合理利用有限监管资源;第二,继续完善分类监管体系,引导行业科学发展;第三,尽快建立健全保险公司的市场退出机制,实现优胜劣汰。
人才队伍建设
教育为本市场配置
西南财经大学课题组在“中国保险业人才发展战略研究 ”中提出,保险业人才发展问题可被简单概括为:“不够用、不适用、不被用”。
保险业“十二五”人才发展的目标是建立一支数量充足、结构优化、素质优良、充满活力的保险业人才队伍;构建一套与保险经济运行机制相适应的人才管理体制机制;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创造性,把保险业人力资源转化为人才资源优势。
为此,要重视保险公司自身战略的调整和匹配,要与公司的文化建设进行整合,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导向作用,完善行业人才管理制度,推动学历教育及在职教育的完善和改进,以及对高端人才的倾斜策略等,提供切实可行的保障措施,助推保险人才发展战略的实施。并从行为、制度、精神多方位、多角度保障人才战略的实施。同时要强调教育为本,强化市场配置,完善教育培养体系,加强高等院校和保险公司之间的联系。
市场体系
主体规模实施合理控制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中国保险与风险管理研究中心陈秉正教授认为,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保险市场需求增长空间一定、且现有保险主体已具备较充分供给能力的背景下,保险主体规模若增长过快,必然会进一步加剧同质化现象。因此,在“十二五”期间,应该对保险主体规模的发展进行必要、合理的控制,引导保险人提供差异化的产品和服务,支持专业化保险主体的发展,鼓励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建立保险机构,研究推动新型保险主体的建设。
为支持农村和中小企业的发展,解决农民和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陈秉正提出,在“十二五”期间应研究和设立与小额信贷捆绑的小额信贷保证保险。为顺应企业在风险管理方面出现的风险保障内容增加、希望更多自留小额损失的发展趋势,应鼓励保险人和投保企业尝试建立以财务保险为代表的新型损失敏感型保险机制。
“十二五”期间,应加快保险产品市场化定价机制的形成。陈秉正强调,可以考虑适时放开对人寿保险产品定价方面的限制,实现预定利率的市场化;认真研究不同地区、不同类型消费者和企业对保险的需求特征,采取引导、扶持、限制等措施,调节保险市场的供给规模和内容。
保险信息化
创新与应变能力提升
中央财大精算学院李晓林教授在“保险业信息化发展与信息安全战略研究”课题中提出了“十二五”期间保险信息化发展的八大目标。李晓林强调,要完善信息技术治理结构化和主动式的信息技术全生命周期风险管控流程,保证信息化建设工作的稳步实施。应实现保险信息化建设的协调发展,特别是中小保险公司信息化水平的提高。监管部门应该鼓励和引导中小保险公司和新进入市场的保险公司的信息化建设。
同时,要让保险信息系统发展为经营管理的重要管控工具,并加强保险信息化创新和应变能力,充分利用无线网络、互联网、3G等新型通讯技术,健全和改善保险信息化基础资源平台,为新型信息技术背景下的保险业发展契机奠定基础。
他认为,保险电子商务商应作为“十二五”期间保险信息化工作的重点,保险公司要努力实现保险电子商务“一站式”服务目标 ,改善保险电子商务的发展环境,并大力加强保险信息安全建设。
农业保险
实现四个目标
对“十二五”时期农业保险发展规划,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课题负责人龙文军提出:“十二五”期间,要进一步夯实农业保险的发展基础,不断提高创新和服务能力,将大宗农产品基本纳入农业保险,主产区的粮食棉油作物投保率提高到60%左右;强化保险监管机制建设,规范农业保险经营行为,建设比较健全的农业保险风险分散机制,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保险发展道路。
龙文军认为,农业保险得以快速推进,需要农业保险制度不断完善,“十二五”期间,《农业保险条例》将得以出台,同时《农业保险监管暂行办法》得以配套实施。“在‘十二五’将完善三个重要手段,即种植业风险数据平台得以建立,农业风险预警机制初步形成,农业保险再保险体系逐步完善。”
健康保险
年均增速15%
解放军301医院课题负责人曹均凯在健康险发展课题中预测:“十二五”期间,健康保险保费收入约为1350亿元,年均增速15%。他提出,创新健康保险发展的政策措施,首先要加快落实《社会保险法》,防范制度转型风险;二是加大税收优惠政策的扶持力度;三是加快经办管理医疗保险机构的资质审批;四是加快立法,推进依法经营和依法监管;五是建立政府职能部门与监管部门沟通协调机制。
人身保险
年均增长为9.45%~13.38%
南开大学通过对“十二五”期间我国人身保险市场发展与监管市场研究,预测“十二五”中国寿险业保费年均增长率较为可能的浮动区间为8.30%~14.68%,其中更为可能的浮动区间为9.45%~13.38% 。他们提出,人身保险市场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到2015年,实现人身保险业平稳较快发展,行业发展方式切实转变,业务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行业整体竞争实力增强,业务创新能力增强,产品定价市场化程度提高,市场体系优化、区域结构协调发展,风险防控制度体系健全,服务能力增强,从业人员素质较高,“高质量增长”的人身保险市场。
养老保险
不同层面功效不同
“商业保险应当积极发挥自身的管理和技术优势,在体系的不同层面发挥不同的功效。我国商业养老保险伴随着我国养老保障体系构建而孕育和发展。” 南开大学提出“十二五”期间我国商业养老保险发展的总体思路:在基本养老保险层面,商业养老保险提供精算技术支持和资产管理服务,实现社会保险资金的保值增值,成为重要的参与者,发挥着社会管理功能。在补充养老保险层面,商业养老保险应当为企业年金、职业年金等计划的发起、运营、给付提供全程服务,成为补充养老保险重要承担者。在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层面,商业养老保险发挥着主导作用,提供更多的保障产品和更高的保障程度,弥补社会保险供给的不足。
责任保险
在财产险占比5%
南开大学在《中国保险业“十二五”规划课题》研究中提出, “十二五”我国责任险保费收入应达到财产险的5%。如果按区域划分,东部沿海地区应达到10%,中西部地区应达到3%。为此,他们在政策建议中提出,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实施合理的财政税收补贴,健全宏观政策制度,实施合理的监管政策,建立系统完善的责任保险行业数据统计系统。
对保险行业来说,要制定行业标准,规范责任保险市场行为;采取多种发展模式,完善责任保险体系;建立责任保险行业合理有效的风险管控机制。同时保险公司要积极探索责任保险专业化经营的创新模式。
以上为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重要内容,希望给广大投资者和行业感兴趣的同伴们带来帮助,如对有关于科学谋划“十二五” 促保险业全面转型升级的课题有疑问欢迎与新一站小编共同探讨。
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风险需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