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银行、证券、保险等行业竞争力。”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对2013年金融业发展提出上述具体要求。
在3月5日下午和6日政协委员小组讨论的会场上,几位保险业政协委员详细解读什么是行业竞争力、如何提高行业竞争力。具备与国际先进保险企业竞争的实力,具备服务经济社会大局的能力,坚持有效益、有质量的增长,是保险业政协委员对“提升保险业竞争力”形成的共识。
具备与国际先进保险企业竞争的实力
在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保监会副主席李克穆看来,竞争包含了两层含义。一方面,是中国的保险公司和外国保险公司之间在中国本土市场的竞争;另一方面,是中国的保险公司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李克穆委员说,目前“走出去”的中国保险企业还很有限,这跟保险业的发展历史有关。要提高行业的竞争力,就要把国外的先进经验和运行模式借鉴过来,同时根据国情加以吸收利用。此外,还要注重人才的储备。
“在国内金融业中,保险业开放时间最早,开放程度最高。”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寿集团原总裁杨超说,中国的保险公司面对的不仅是国内同业之间的竞争,还有来自全世界的实力雄厚、品牌悠久的保险集团的竞争。外资保险公司目前在中国占的市场份额大约为5%左右。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老百姓对保险的需求越来越大,期待越来越高。外资保险机构利用其优势,也将在市场上取得更大的份额。
杨超委员认为,保险业的竞争力可以分为硬实力和软实力。硬实力是指偿付能力,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上不去,就谈不上为人民群众提供充足的风险保障。在偿付能力建设方面,银行业走得比较快,保险则相对滞后。补充资本充足率,应主要依靠增资扩股,而不能过度依赖发债。软实力不仅指产品、渠道和网络,更重要的是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服务能力。服务要让老百姓感觉贴心,签单时要服务客户,理赔时更要服务客户。可喜的是,现在保险企业正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具备服务经济社会大局的能力
“竞争力不是简单做大业务规模和市场份额,而是如何发挥保险功能和保险机制优势的问题。”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保集团董事长吴焰在小组讨论会前说。
吴焰委员说,这五年来,保险业快速增长,保险功能进一步释放,保险业对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已不是简单的辅助,而是一种模式和机制的重要创新。如“湛江模式”和“太仓模式”的创新,是对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的积极探索。又如,对用金融手段去扩大农村内需,小额信贷保险作出了尝试,解决了过去依靠行政手段解决不了的问题。
“保险行业的竞争力不应是急速扩大的资产规模,而应是不断增加的风险保障能力。去年,中国人保提供了超过80万亿元的风险保障,这个数据很值得思考。我们应该看得更深刻一些,更透彻一些,超越简单、传统的以规模论能力的思维定式。”吴焰委员说。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董事长王毅说,信用保险在稳外贸、促增长、保就业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2012年,中国信保出口信用保险和海外投资保险承保金额达到3182.3亿美元。其中,出口信用保险承保金额达到2936.5亿美元,增长35.8%;支持小微企业2.1万家,是上年的2.9倍。中国信保全年支持企业获得融资4251亿元,增长62%;帮助企业追回欠款4.0亿美元;向企业和银行支付赔款11.8亿美元。当前出口信用保险承保金额占我国出口总额的比重达到14.3%。
此外,2012年,短期出口信用保险根据国家政策导向,加大了对新兴市场和重点行业的支持力度,同时在支持中小微型出口企业发展方面取得很大成效。
坚持有效益、有质量的增长
去年以来,寿险业增长艰难。如何转型和突破?全国政协委员、合众人寿董事长戴皓认为,寿险业应从三个方面作出改变,提升自身盈利能力。
首先是放开投资渠道。在这方面,去年保监会已经放宽了投资政策,但建议改革的步子再快些,胆子更大些。行业要将政策性风险和市场风险区分开来,如果所有的寿险公司都面临盈利困难时,才是最可怕的系统性风险,市场风险则应是企业自己去把控的。
其次要加紧偿付能力标准建设。目前寿险业偿付能力偏保守,大部分钱都提取作为准备金了,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企业的发展。“稳健的方向是正确的,但在特殊时期能否适度放松要求,让保险企业渡过难关?”戴皓委员说。
此外,戴皓委员特别提出寿险业要转变经营模式。中国目前处于工业化中期,很多产业面临转型和升级,单纯依靠人力成本发展的时代将要结束,保险业同样如此。在向着更高阶段发展的时候,保险业应多借鉴欧美、日本、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成熟做法和成功经验。
“在保险行业保持快速发展的同时,保险公司应当注重自身能力建设,提高依法合规经营和盈利能力。”王毅委员说。杨超委员也表示,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主基调是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这个主基调对保险行业同样适用。坚持有质量、有效益的增长,就是要求行业不急功近利,不计较一时的得失。将结构调整放在首位,理性竞争,依靠服务提升软实力,行业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